平常我們所說的學(xué)修佛法,修行佛法,并不是禪宗所說的參。學(xué)禪宗是參禪悟道。什么是參?參是禪宗特有的一種學(xué)修方法,和常規(guī)教下的學(xué)修方法不同。密宗里的大手印和大圓滿法有禪宗的味道,有參的味道。
打鐵要在鐵砧上打,煉鐵要在高爐里煉。做什么工作就要進入什么樣的工作程序和工作狀態(tài),否則就完不成這項工作。同樣,參禪就必須進入?yún)⒌臓顟B(tài),即非用心非不用心的狀態(tài)。它不是讓你在理路上走,不是讓你坐啊,觀想啊,也不是修四禪八定,修善積福。
在《壇經(jīng)》中,韋刺史曾問六祖:"黃梅付囑,如何指授?"六祖說:"指授即無,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他說五祖大師只是與我討論明心見性的事情,不論禪定解脫。連禪定和解脫的話都不說,完全超越了六度八正道,超越了八萬四千法門常規(guī)的學(xué)修方法。它不是這種種學(xué)修的常法,但又不離這種種法。熟悉禪宗的人都會注意到,禪宗的語言往往處于"不是又不離"的狀態(tài)中。你說不是,它又絲絲如扣,它又不離。為什么呢?因為怕你心生執(zhí)著。你說它在是與不是之間,也不是。這話聽起來有點油頭滑腦的,但禪宗絕不是油頭滑腦的東西,它是實實在在的一種修證。
念佛、觀想、修六度、修四禪八定等,都是次第法門。三祖大師說"至道無難",而這些次第法修起來很難。修布施波羅密,讓你天天去布施,這對現(xiàn)代人來說有點難。我現(xiàn)在就想要點布施,哪個愿意給我?現(xiàn)在真正愿意布施而無所求的人很少。持戒也困難,不但飲酒抽煙難戒,心里犯戒的時候更多。精進修持就更談不上了,懶覺要睡,書不想讀,事不想做,這怎么能行呢!那我們該怎么辦呢?
還是至道無難!大家要仔細揣摩這四個字。我們平常吊兒郎當(dāng)、散散慢慢不精進的時候,不布施的時候,不持戒的時候,打瞌睡不做事的時候,你都要好好回向"至道無難"這四個字。平時我們做任何事都在揀擇之中,持戒的時候在揀擇,精進的時候還是在揀擇,做善事時要揀擇,做惡事時也要揀擇。唯嫌揀擇,大家用心琢磨這四個字,用得非常妙--你說不揀擇吧,是錯;你說要揀擇嗎,還是錯。
當(dāng)年,趙州老和尚參南泉祖師,問:"如何是道?"祖師答:"平常心是道。"趙州和尚問:"還可擬向否?"平常心是道,那什么是平常心呢?我們能把握它、了解它、認識它嗎?南泉祖師回答說:"擬向即乖。"你要想把握它那就錯了。你不要去把握它,也不要去控制它。趙州和尚又問:"不擬爭知是道?"你不去認識它、掌握它,也不去實踐它,又怎么知道它是道呢?
這是我們在一般認識論上普遍會遇到的問題。你說這個事情是對的,我一定要去驗證驗證到底對不對。人們都說吃了螃蟹要死人,有人就敢去嘗一嘗,螃蟹吃了到底會不會死人,就要證實一下這個說法是不是正確。而南泉祖師說對此的回答是:"道不屬于知,不屬于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大道不屬于認識對象,但也不是不要意識??傊?,知與不知,都不是道,你怎么都摸不到它的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