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界限,似乎可以分成生物體界限與個人界限。成長中嬰兒的身體界限是像動物一樣取決于感官的經(jīng)驗。這不是個人的,甚至不是人類的。人類經(jīng)驗包含了發(fā)展成為一個個人的能力(這是需要時間去慢慢開展的)。莫里斯·伯曼說,自我大約是在生命的第三年開始時孕育,然后在滿三年時才產(chǎn)生出來的6。自此之后,個人的界限才會變得更明確。
在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界限最好是有彈性并且能改變的,即使在反映符合真實我的天性時也要如此。一個健康的人一生之中,界限的反映是同時傾向接觸與退縮兩者的,就算是想要退縮回自己熟悉的安全的小空間,仍然會有意愿去體驗新奇的事物。只要生物體的完整性沒有受到威脅,這種擴展/退縮的能力就形成生命中波浪式的行為與動作。
一個人可以同時有幾個不同層次的界限,歐文與米里亞姆·波爾斯特7描述了下列幾項界限:
1.我-界限:界限是一個人被容許并且愿意去接觸的范圍,此范圍"確認了他們的行為、觀念、人群、價值、環(huán)境、形象、記憶等,他可以自由且全然參與外在世界,以及因參與外在世界而喚醒內(nèi)在的回響"。
2.身體界限:愿意覺察身體某些部位或某些功能的感受與知覺。
3.價值界限:愿意接受由自我賦予的價值范圍內(nèi)的各種體驗。
4.習慣界限:容許自己去經(jīng)驗的范圍,包括過去曾有的經(jīng)驗與習慣模式,及新的經(jīng)驗與模式。
5.表達界限:有多少感受與能量是愿意在他人面前表達出來的。
6.顯露界限:有多少自我是愿意在他人面前揭露的。
愉悅與不舒服
如果來自父母的刺激是愉悅的,那么兒童就會產(chǎn)生與安全和滋養(yǎng)一致的反應,并且希望重復這種令人愉悅的接觸。如果是這樣,兒童的界限就可能會朝著有彈性、有響應、敏感、有效的方向發(fā)展,并且會漸漸認知到自己跟身邊的人是不同的個體。然而在生命的經(jīng)驗中,界限接觸的過程并不都是平順的。在接觸時,常常會有一點不舒服,或偶爾很明顯地令人感到不舒服。有時接觸可能過少,結(jié)果產(chǎn)生被拋棄或是恐懼的感覺,或是過多的接觸令人感到無法承受;有時接觸可能具有敵意,結(jié)果使人感到不安全;接觸也可能過于勉強或冷漠,于是導致自我評價低落。當受到威脅時,兒童就會把界限退縮到自己身體的內(nèi)在。接觸時接收到不一致、充滿矛盾或是雙重標準的信息時,他們就更加覺得困惑了。
墻
在接觸的過程中面臨威脅時,一個人可以選擇退縮,或者選擇在防御自我界限的狀況下保持接觸。防御界限的結(jié)果,會使原本具有生物特質(zhì)的界限變得僵硬,而且越來越厚了--界限變成一堵強化的墻,響應和接觸的功能因此而減弱。在墻內(nèi)的人似乎覺得世界會變得更安全,可是在生活中,他卻要付出缺乏活力與充實感的代價。
任何界限都可能變成墻。自我防衛(wèi)和自我調(diào)適的機制,都是我-界限的一部分。一個人個性的本質(zhì)就是這兩個元素的混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