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質主義者的觀點來看,每個人生來都有本質的自我企圖表達獨特的個人特質。初生時,這個自我多半是具有潛能的。我們可以設想它像是一個柔軟的類似變形蟲一樣的生命,周圍有一層質地很輕薄、半透明狀的膜(一個界限),好像裹住蛋黃的膜一樣。從外表上看,我們常常把嬰兒的身體看成界限。然而從嬰兒的成長經驗來看,界限可就復雜得多;它是感覺到自我終止、他人開始的一種經驗。有時候,這種自我經驗的感受發(fā)生在身體接觸的層面上,有時候則是以其他的方式發(fā)生。界限是有彈性的,并且不停地在移動,就像是變形蟲的外圍,交替地向外伸出去體驗周遭的環(huán)境,然后會遠離外界縮回到中心。
在兒童界限的養(yǎng)成中,父母對待兒童的態(tài)度是極重要的。因為成人有從身體的層面上去識別界限的傾向,所以兒童也微妙地受到鼓勵而依樣行事。然而,如果兒童在身體界限接觸時不覺得安全或愉悅,他們會把界限定位在深深的內在,遠離身體。很多人相信,所有初生的嬰兒都是自我封閉的(也就是說無法區(qū)分自己與環(huán)境);在嬰兒的經驗中,母親和自己是渾然一體的。剛發(fā)展出來的感官界限的觸角還沒有辨識的能力,所以弄不清楚什么在界限以內,什么在界限以外。所以在身體界限接觸時所發(fā)生的事,協(xié)助定調了發(fā)展中界限的特質。
愉悅、興奮與接觸
完形治療家們認為,身體界限的接觸會造成興奮的狀態(tài)。在接觸時,嬰兒(或是任何人)的身體界限會因為受到刺激而進入一種興奮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被完形治療家們稱為"興奮的沖力"。歐文(Erving)與波爾斯特(MiriamPolster)這樣描述它:
存在于人身上的一種興奮的沖力,對當下任何有趣的事全然投入的一種極致。1
我們則喜歡把興奮(excitement,隱含著沖力,通常跟兩極有關)跟我們稱之為接觸的愉悅感(pleasureofcontact)加以區(qū)分,后者是預備好對刺激有所響應。
從生物能的角度來看,愉悅是因放下而產生的現(xiàn)象。緊抓不放會導致不舒服,釋放才會愉悅。亞歷山大·洛溫(AlexanderLowen)在他的書《愉悅》(Pleasure)中描述愉悅的現(xiàn)象為:
一個人要愉悅,必須能放下,也就是說容許身體能自由地回應。一個緊繃的人無法輕易享受愉悅,因為潛意識禁止、限制著他身體中感受的流轉,并阻礙了他身體原有的自然移動。2
不過,并不是所有的放下都是個人化的。有一種滿足的愉悅(satisfactionpleasure)是由于要實現(xiàn)欲望或需求時從互動中產生的,比如說嬰兒在被喂食的時候,感覺到滿足的愉悅,這就不是一種個人化的事件,而是一種生物本能。當愉悅更個人化的時候,我們稱它為接觸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