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獲得靈性生命的解脫途徑

狂喜之后:踏上內(nèi)心的探險之旅 作者:(美)杰克·康菲爾德


19世紀的印度教圣哲羅摩克里希那(Ramakrishna,1836—1886),他的遠見和虔誠奉獻精神已成為全印度的傳奇。他說過一個故事:有一回他在恒河邊冥思數(shù)日,他為了求圣母這位生命創(chuàng)造者的示現(xiàn),整個人在迫切祈禱中陷于迷離恍惚的境界。

然后,就在石破天驚的瞬間,恒河的水面蕩漾出層層漣漪,在水面上升起了一位身軀巨大的美麗女神,她那閃亮的頭發(fā)滴落著恒河之水,雙眼清澈如深潭,含藏著天地所有的創(chuàng)造。她張開雙腿,生命便從她身體衍生——包括孩子和各種動物,那片天地猶如萬物出生泉源。就在那震懾人心的片刻間,她竟伸手抓起一個新生兒,向她的血盆大口塞了進去,只見鮮血沿著她嘴角奔流而下,染遍了她的胸前。因為她是創(chuàng)造女神,同時也是毀滅女神;她是萬物的起源,是衍生的依據(jù),而且是所有生命的終結(jié)。當這一切完畢,這位女神又慢慢沉入恒河的波濤之下,讓目睹大奇跡的羅摩克里希納思索她擁有的創(chuàng)造神力。

當我們穿越悲傷之門后敞開心懷,才深刻體會到人生的各種經(jīng)歷竟是由痛苦和不滿交織而成。在歡享愉悅幸福的同時,我們內(nèi)心已開始為曲終人散的凋零感到隱約不安。在擁有物質(zhì)的同時,我們卻為失去而憂慮。尊貴的出生或備極哀榮的死亡都伴隨著痛苦而來,因為無論遁入肉體投胎,還是離開這身臭皮囊,在本質(zhì)上都是痛苦的。我們從日常生活的體驗得知,喜悅的感受可能化為淡漠,甚至轉(zhuǎn)變?yōu)椴粣偟脑鲪海鼈兙瓦@樣在生命的喜怒哀樂之中無止息地交替流轉(zhuǎn),而不停變化本身正是人生痛苦的來源。我們對于生命中的變化習慣性地抗拒,又為我們的生命制造了不斷的沖突和掙扎。

獲得靈性生命的解脫途徑之一,就是要把我們的心神直接專注于這份生命以及它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不滿和痛苦經(jīng)驗。我們必須清晰覺察到這一點,并在這流轉(zhuǎn)的人生迷霧中尋得解脫的自由,好讓我們能夠從貪婪和名利的束縛里解脫。

泰國的阿姜念(MahaNaeb,1897—1983)教導(dǎo)她的學生借著系念于自己每個言行舉止背后的動機,來深入理解人生不滿的本質(zhì)。她指示學生們要全然凝神端坐,除非身體和心靈體驗到改變姿勢的需要,否則不能有任何動作或改變禪坐姿勢。當他們清晨醒來時,她要學生先靜靜躺著不動。一段時間過后,學生就注意到長時間以一個姿勢躺臥會感到僵硬或酸痛,所以,他們稍微挪移身體以改善不適感。但再過一段時間,他們可能又注意到充滿尿意,因此起身到廁所。但廁所的板凳又冷又硬,為了更舒適些,他們就走到外面去,舒服地坐在椅子上。這時他們感到饑腸轆轆。吃完飯之后又得清理剩余的食物,否則食物會腐敗發(fā)出惡臭。然后,他們又凝神端坐一段時間,直到下一波的疼痛或不適感再度來襲。整個過程就這樣反復(fù)進行下去。

我們借著審慎觀察自己的每個動作的源起,發(fā)現(xiàn)人之所以不斷變換動作,其實是為了減輕痛苦。

那些面對這個事實的人,并未因此找到治療絕望的靈方妙藥,而是看到一扇通往大悲心的大門。因為在人類內(nèi)心尋獲的自由和愛,遠比我們所面對的苦難來得浩瀚偉大。人們借由面對這世界的痛苦喚醒內(nèi)在的無畏和慈悲心,也覺察到人類與生俱來的權(quán)利。蘇菲派詩人魯米慶祝那份樂意與生命之火融合為一的智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