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北部,是巨大的俄羅斯板塊,長期以來,俄羅斯板塊都是世界力量最重要的一部分,其背靠寒冷的北極,向西、南、東三個方向作用。在中國西南部,則是印度板塊,作為南亞次大陸上的大國,印度一直謀求區(qū)域強權。在東部,是以美日安保體系為基礎構筑起來的強大力量板塊。由此可見,中國的地緣特征類似一個十字路口。這種地理位置,在目前的世界大國中是很少見的。
中國因這一地緣特征而對世界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當中國陷于內(nèi)亂的時期,中國是列強爭奪的焦點?!靶Q食”很形象地描述了這種景象。而當中國強大的時期,它又被視作“大錘”,敲打著周圍,讓周圍驚懼不安。在中國周邊地區(qū)的各國,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的“中國威脅論”、“黃禍論”,此乃對此一地緣特性的反應。
中國的這一地緣形勢,意味著中國被卷入多個世界的沖突之中。這構成了中國轉型的特殊難題。這一地理難題,類似于19世紀的德國。中國將成為世界各種力量爭奪的中心,成為全球主義轉型的地緣樞紐。或許可以用麥金德的話來描述這種境況:維持了這個樞紐的穩(wěn)定,就維持了世界的穩(wěn)定。
中國崛起對世界的另一重大影響,源于中國的制度和文化。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很長一段時期,中國成功地構建了一個以中國為共主的朝貢體系,這一體系中的國家共同分享著中華文明。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局面,是因為中華文明提供了解決群體生存中面對的各種問題的辦法。這構成了它的軟力量。然而隨著中國近代陷于衰微,中華文明也相應地失去了吸引力,中華文化曾節(jié)節(jié)敗退,無法應付接踵而至的問題。伴隨中國的崛起,中華文明面臨著復興的機遇。這將喚起人們對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并通過這一歷史鏈條而對世界產(chǎn)生影響。
比如,一位日本外交官曾經(jīng)就開玩笑般地問我,中國是否將重現(xiàn)曾經(jīng)有過的“朝貢體系”。對他突然提出的這個問題,當時我?guī)缀跏潜灸芊磻粯佑枰粤朔穸ㄐ曰卮稹N矣X得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事后想來,這個問題或許并不是一個玩笑,歷史的記憶隱藏于心靈的深處,借助某個偶然的機緣,它有可能復活。在這位外交官看來,來華訪問的國家或政府首腦絡繹不絕,中國領導人的出訪也非常頻繁。在2006年召開的“中非論壇”上,來京出席會議的非洲國家領導人,就達40多位。如此多的國家領導人同一時間聚會北京,自然會使國外觀察家們感到震驚。如果再考慮到中國產(chǎn)品、中國公民、中國概念在全球每個角落顯示著自己的存在,一些人從這些事實中得出如此的結論,也許并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