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君子不重則不威

論語辯惑 作者:蕭民元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

本小節(jié)其實很單純,但近來注家頗有解讀不當者,乃覺有必要提出討論。

首先,近人多解“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為∶“君子不莊重則不威嚴,如果學習,也不會堅固。”筆者以為,“學則不固”里面應有一個逗點,即:“學,則不固?!逼淞x為:從事于學,則不會有“固”的弊病。因為“固”在《論語》里幾乎全是負面的意思。例如孔子四絕中的“毋固”;孔子還有“非敢佞也,疾‘固’也”的話。“固”有鄙陋、無知、頑固、蔽固的意思。再說,君子學習的堅固度似乎與莊不莊重、威不威嚴并無直接的關系。

其次,關于“無友不如己者”,近人也有譯為“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這是很不妥的。道理很簡單,因為你不與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而你不如別人時,別人也不與你交朋友,你如何求得進步?所以,要正確理解這句話,就要先把“主忠信”連上去,應合解“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是說,君子以忠信為重,不要與不重視忠信的人交朋友。(在這里,“不如”不是比自己差的意思,而是不像自己一樣很重視忠信的意思。)因為忠信這種品德,小而言之,是忠于事而信于人;大而言之,則是忠于國而信于民;皆君子立身行事的要素。

總說全節(jié)的意思:君子行止要莊重,學問要研究,品德要培養(yǎng),朋友要選擇,過錯要改正。

筆者在此愿重新標點原文如下: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記得在小學時,有位老師曾批評這段話。他說,孔子太迂了。父親死了三年,做兒子的還不能改于父之道,難道爸爸做強盜,兒子也要做強盜;父親做壞事,兒子也要做壞事?而且一跟就是三年。

現(xiàn)在想來,覺得好笑?!叭隉o改于父之道”的三年,其實是指“喪期”而言。孔子那時的公認喪期為三年,所以這里的“三年”,等于就是“喪期”的代名詞。

“父之道”這個“道”是泛指父親生前的行事規(guī)矩,為人作風,乃至愛好等,并不涉及到他的職業(yè)類別和是否做強盜等。

在孔子的時代,父親是一家之主,父親還沒死,一切由父親做主。所以,在那時如果要了解一個人,在他還不能當家做主的時候,就觀察他的志向;父歿后,就觀察他的行為。

本節(jié)主要是說,一個人是否孝順,可在他守喪期間,觀察他是否改變他父親生前的種種而得知。例如說,多年前筆者一位朋友在父親去世兩天后,就把他父親養(yǎng)了多年的一條愛犬“驅逐”了,這樣的人就是孝思不夠。

附言:要了解一個人是否有品德并不容易,但是,如能知他是否孝順,就可知過半矣!因為“孝”是很多其他德性的“基性”。例如一個很孝順的人,大約不會出賣朋友,背叛國家,也不會是一個無情的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