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元不能因量變而引起質變的特性。就我所知,次元有兩個基本特性與學佛人的知見發(fā)生密切關系,那就是次元不能因量變而引起質變的特性及次元因素不能分割的整體性,現分述如下。
在數學上,“點”的定義是只有位置,沒有大小,屬于零次元。“線”的定義是只有長度,沒有粗細,屬于一次元?!懊妗钡亩x是只有長寬,沒有厚薄,屬于二次元。“體”或“立體”大家都知道,它具有長、寬、高,屬于三次元。
一條一次元的線段,不論長短,都包含了無限量的點。一個二次元的面,不論大小,都包含了無限量的線。一個三次元的立體,不論寬厚,都包含了無限量的面。但是,無限量的點卻無法聯(lián)結成線。因為點沒大小,沒大小的東西,不論多少,連在一起還是沒有大小,不能產生長度。同理,線與面,面與體,都是如此。倒過來說,一尺的線段,日取其半,在理論上,就算宇宙已經老死,還是不能使它變成沒有長度的點。同理,面之于線,體之于面,也是如此。
這個特性在這里的意義是:如果我們想要下工夫去超越現在生存的次元界,就不能走“聚量”的路子。在學佛路上,最容易聚量的東西就是佛學中幾乎沒有止境的知識。換句話說,在學佛的路上,由于“人生苦短”,應把時間重點放在實修上。佛海既是無涯,只能擇其要者而學之。否則,莊子就曾說過“殆矣”!理由很簡單,因為即使是重要知識,也只能算是超越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知識猶之乎“點”,再怎么聚量,也不會成為“線”的。
相信已經有人注意到,佛滅度后的前五百年間,或者由于當時印度在文字運用上還不發(fā)達,僧侶們多把精力用在實修之上。那段期間真是人才輩出,證四果的“聲聞”、“緣覺”為數眾多。而佛滅五百年后,佛法傳入了中國,由于中國文字的普及,研究佛法之風大盛。結果研究的知識分子愈多,真正能超越的人反而愈少。兩千年來,除了百十來個大師級的人物外,在佛法的四禪八定的修程上,證得四禪、三禪甚至二禪的人幾乎都快變得聽不到了,實在可嘆。佛法是大菩薩們不得已,用我們低次元的符號寫出來的文字相,并非高次元的實相。文字于佛法的作用,譬如指月之手,譬如過渡之舟。我們需要知道的,就是因指而得月,因舟而過渡。如果我們不知得月,而努力于端詳指月之手,不知用心于實質的過渡,而花大量時間、精力去研究舟身的結構和過渡的原理,這就等于烹沙不能成飯,說食不能成飽。低次元的知識“聚量”,實在不能質變成高次元之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