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鳴是同理心,不是同情心。同情心是將人物化的態(tài)度,是以權力為基礎的紆尊降貴,伴隨著想要照顧別人的渴望。同理心則非常人性化,是通過坦誠和脆弱而有的親密參與。共鳴能使人連接到自己最深的本質。
我們都生在能量之海里面,這種能量是擴張與收縮的波動(請見圖一“自我與連接”最下方的x)。受孕時,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的,但也都連接到這個振動的能量。我們把這種共有的連接稱為“宇宙的”或“整體的”愛,這是愛的基本性質,是真正的愛,我們終其一生都向往這種愛,卻很少能感受到。似乎有某種強制性的規(guī)則,使我們注定要先經歷分離,以完成個體化歷程;先成為個體的自我,才能得到更重要的目標:更廣大、更崇高的宇宙之愛。這是我們面對的任務,就好像尋找圣杯一樣,旅程中環(huán)繞著許多危險和考驗,過程中可能增強自我的力量,也可能被毀滅。然而,除此之外,再沒有更偉大、更使人快樂的目標。不論是乞丐或國王、身染重病或身強體壯的人、受害者或加害者、無神論者或神職人員,都面臨相同的人生挑戰(zhàn)。
人和宇宙的分離
人類和整體宇宙的疏離,遠遠超過出生時的身體分離。我們不知道其他生物的經驗,但人類以外的動物即使在出生時也可能沒有分離的感覺。某些細微能量的動物實驗顯示,即使以人為的方式將母獸和年幼的動物分開,兩者之間仍有能量的連接。
人類是具有意識的動物,分離的結果主要表現在心理層面。胎兒不只是身體和母親緊密連接,心理也是與母親相連的;孕婦內在情緒的氛圍可能會影響成長中的胎兒。許多臨床工作人員和研究者相信,不受歡迎的小孩在子宮里就能感受到母親的強烈排斥,如果真是如此,這些小孩的生命能量就可能較少擴張,而較常處于收縮狀態(tài);這種傾向會使小孩在出生后一直覺得不受歡迎,終其一生都有害怕被人拒絕的傾向,并有害怕分離的問題。
受孕時,宇宙能量毫無阻礙地流動于發(fā)展中的胎兒身上。每個人都與其他人共有相似的核心模式,同時也有個別、獨特的模式。圖一“自我與連接”中,圓形和三角形代表兩位個體的獨特模式,宇宙能量在其中自由流動;方形代表照顧這些獨特個體的權威人物。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只畫出兩個分開的子女和一個照顧者,方形的照顧者代表文化的要求,在潛意識中促使兩個子女放棄個別差異,順從地變成方形,以符合權威的要求。
為了適應社會而削減自己的能量
教導適當文化行為的過程是可取而必要的,在任何社會中,大小便訓練、健康的飲食習慣、適當的人際社交行為都是必要的??墒牵l(fā)展中的孩童為了適應社會的要求,必須放棄或壓抑許多自己的本質;為了更像方形,每個人的能量都必須受到削減和控制,結果使內在能量的振動幅度大為減少。核心能量的凍結切斷了人和宇宙能量之海的連接(圖一中的a與b),這是人類獨有的分離,因而決定了生活中大部分的目標和行為,也造成基本的內在分離感,進而使我們盡一切所能防止自己被人拋棄。
當孩童成為“好”小孩時,就凍結了大部分的核心能量,再也體驗不到自己和宇宙能量(愛)的連接。人學習彼此照顧(這是社會所認為的愛),以取代宇宙之愛的連接感。為了努力成為完美的人,而失去和真我(authentic self)的連接(真我就是原初宇宙之愛的振動)。2
這種愛能滿足小孩發(fā)展成方形的需要以及方形照顧者的需要。雖然宇宙之愛的能量是自由流動的,但社會接受的愛的方式卻是有條件的(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最無私的),這種愛建立了社會和文化,對人的存活是方便而實用的,卻也是大部分情緒問題的來源。為了順應方形文化的期望,而切斷了和宇宙之愛源頭的連接,正是這種困境促使人尋找愛和發(fā)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