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見仁”出自《周易·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意思是說,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歐洲也有句藝諺:“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莎士比亞?!泵耖g俗話又說:“情人眼里出西施。”看來從東到西、從上到下都承認這個理。
同樣一顆種子,如果播在肥沃的田地里,就會茁壯成長,將來會結(jié)出很多很多果實;如果播在貧瘠的田地里,將來就很難獲得豐收。與此類似,我們所做的任何一件善事,都是播種在心田里面的一顆種子。這顆種子將來能否圓滿地發(fā)芽、抽穗、結(jié)實,變現(xiàn)成善妙的內(nèi)在身心和外在物質(zhì)世界,還決定于心田自身是否“肥沃”。
如果一個人的內(nèi)在具有穩(wěn)固而強烈的行善習(xí)慣,一向精于并且勤于行持各種大大小小的善業(yè),其心田就是“肥沃”的;反之,如果沒有穩(wěn)固而強烈的行善習(xí)慣,行善只是偶爾的決定和行為,其心田就是“貧瘠”的。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自己心田上耕種的農(nóng)夫。我們的起心動念和舉手投足都會在自己的心田里播下種子,這些種子將變現(xiàn)成自己未來的身心和外在的世界。如果我們在心田里播下了惡的種子,將來就會收獲痛苦的身心和外境;如果播下善的種子,將來就會收獲安樂的身心和外境。
即使同是惡的種子,將來招致痛苦的程度也會有很大的差別;同樣是善的種子,將來招致安樂的大小也有天壤之別?!罢嫔啤⒍松?、是善”會使我們得到真實的善報,而“假善、曲善、非善”則不會使我們得到善報,相反還會招致惡報;“陽善”只會使我們得到空洞的名聲,“陰善”卻能夠給予我們實實在在的回報。如果我們不能辨別善的真假、端曲、是非、陰陽,就不能真正實現(xiàn)離苦得樂的目標(biāo)。所以,我們必須好好地辨別善惡,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安樂而不希望得到痛苦。
呂文懿是明朝時一位德行高尚的宰相。呂公最初辭去相位,返回故鄉(xiāng)時,海內(nèi)尊仰,就像泰山北斗一樣。呂公回家鄉(xiāng)碰到一件事:有一個同鄉(xiāng)喝醉了酒,對著呂公惡罵。呂公修養(yǎng)好,對仆人說:“這人喝了酒,不要和他計較?!比缓缶完P(guān)上門謝客。過了一年,這個醉鬼犯罪,被判了死刑,并關(guān)入監(jiān)獄。呂公知道后,后悔說:“我以前的行為有偏差,沒有能夠幫助他。假如當(dāng)初我稍微和他計較,就能夠以小的懲罰讓他受到大的警戒,我當(dāng)時只是想到存心仁厚,不能和人計較,沒想到這會進一步助長他的惡習(xí),以致他發(fā)展到今天這種地步?!庇纱丝梢?,呂公所做的原諒醉漢這件事是“動機正結(jié)果偏”的例子。
“智者見之謂之智,仁者見之謂之仁?!毙牡靥故幷咭娞幪幑饷骼诼?,心懷鬼胎者見處處陰謀齷齪;善良仁慈者見處處仁慈關(guān)愛;陰險毒辣者見處處殺機四伏。善良的東郭先生相信狼能夠改邪歸正;曹操則連華佗也信不過;人家給皇上出主意,指出不足處,是為了國家長治久安、繁榮昌盛,皇上的龍椅更堅挺,糊涂皇帝卻偏偏說是攻擊、誣蔑,恰恰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同樣的眼睛,同樣的耳朵,同樣的腦袋,同樣的鼻子,感受是多么的不一樣。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悠也”,同樣,人的觀念“博也,厚也,高也,悠也”。
一件事情,我們不一樣地看待就會有不同的后果。有時,即使是自己做了好事,但動機不對,也會產(chǎn)生壞的結(jié)果,有時,看似做了一件壞事,卻有好的結(jié)果。很多事情,都是見仁見智的。用一顆善心去看,總會有更好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