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這話說得大氣,卻也十分在理。
治大國,就像烹飪,無論火候的拿捏,還是材料的選擇,都要小心翼翼,對待每一個細(xì)節(jié)都必須謹(jǐn)慎周到,才能最終達(dá)到色、香、味、意、形等諸般要求,而國宴,恰恰體現(xiàn)了這一點(diǎn)。
所謂國宴,是以國家名義舉行的最高規(guī)格的禮宴,就是“國家的宴會”。國宴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為國家慶典、新年賀喜等招待各國使節(jié)或各界知名人士的宴會,另一種是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為來訪的外國領(lǐng)導(dǎo)人或世界名人舉行的正式歡迎宴會。
在古書《周禮》、《儀禮》、《禮記》中就有關(guān)于國宴的記載。比如,唐朝的“聞喜宴”就是朝廷為新科進(jìn)士舉行的國宴;宋朝則有“春秋大宴”、“飲福大宴”等;元朝時的國宴“詐馬宴”通常要舉行三天以上;到了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凡立春、元宵、四月八、端午、重陽、臘八日,俱于奉天門賜百官宴”,這也是不同時間舉行的國宴。
據(jù)清人富察敦崇所著的《燕京歲時記》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就是說,在立春前一日,順天府的官員要在京城東直門外舉行迎春禮。而這時,達(dá)官、武士都要赴春場跑馬比勝負(fù)。
到了立春之日,還要設(shè)宴吃春餅和菜品,無論高低貴賤,人人都要嚼食蘿卜,名為“咬春”——因?yàn)樘}卜味辣,取“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這個習(xí)俗一直沿襲到現(xiàn)在。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此時朝廷也會設(shè)宴,先觀燈后開宴,所食珍饈有冬筍、銀魚、鴿蛋、麻辣活兔、塞外黃鼠、半翅雞、江南蜜橘、冰下活蝦等40余種,以及京城本地所產(chǎn)風(fēng)味食品,如烤鴨、烤豬肉、冷片羊尾、爆炒羊肚等。此外,還有滇南的雞、五臺的天花羊肚、東海的石花海菜、龍須、鹿角等80余種食品。
而明朝的萬歷皇帝舉行元宵宴會時,最愛吃的一道菜是由炙蛤蜊、炒鮮蝦、田雞腿、筍雞脯、海參、鰒魚(鮑魚)、鯊魚筋、肥雞、豬蹄筋等共燴一處做成的,其用料之奢華考究可見一斑。
國宴往往以奢華著稱,在中世紀(jì)的英格蘭,就曾有過一場豪華宴會。據(jù)史料記載:在這場規(guī)模盛況空前的宴會上,游吟詩人的數(shù)量,參與者的數(shù)量,以及宴會中用菜的數(shù)量都多得令人驚訝——這場活動所提供的菜肴總計(jì)有3000盤,宴后從餐桌上撤下來的剩肉足夠喂飽1萬人——這便是1465年9月,在英格蘭約克郡的卡伍德為慶祝約克大主教喬治尼·維爾繼位而舉辦的盛大宴會。為了籌辦這場宴會,工作人員足足花了好幾個月時間。
以下,是這次卡伍德宴會所用食品的清單:
牛104頭,野牛6頭,羊1000只,小牛304頭,豬304只,天鵝400只,鵝5000只,公雞7000只,乳豬3000只,鵪鶉100打,其余家禽200打,孔雀400只,野鴨和水鴨4000只,鶴204只,小山羊204只,小雞3000只,鴿子4000只,兔子4000只,麻鴉200只,鷺400只,雉雞200只,烏橘400只,麻橘100只,白鷺1000只,牡鹿、雄鹿、雌鹿504頭,冷鹿肉餡餅103個,熱鹿肉餡餅1500個。
如此奢侈的材料,共計(jì)制作了41833盤肉,需要62個大廚指揮515個幫工和小廚。不僅如此,在烹飪工具上,還動用了物理學(xué)中的滑輪原理:將大鍋吊在灶上輪流烹制——可想而知,這場宴會的廚房里面是何等熱鬧、何等壯觀——完全是一場魔幻現(xiàn)實(shí)主義場景的絕佳展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