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主持的集中營
我和你們一同分享很多事情的機會,被命運剝奪,而我得到了其他。
28個月罪有應得的囚徒生活,除了被國家機器改造得覺悟猛增外,就是催生了你們將看到的這些文字。
這部小說,最初以“哥們兒獄中生活”的名字在幾家網站連載,邊寫邊貼,前后用了半年時間,當我尚未完成初稿時,眼疾手快的盜版商們也蜂擁而上,分別假借內地幾家出版社的英名,把一部還沒有定稿的作品濫行于市,讓我痛并尷尬著。
盜版對我和讀者的最大傷害,就是可能引導人們對這部作品的誤讀,當我準備修訂這部小說時,我早已醒悟:自始至終,我并沒有“揭露”和“控訴”什么的險惡用心,那于我于讀者都是一種幼稚和孱弱的表現。我覺悟到我有更重要的東西需要表達,這種覺悟最終催生了“四面墻”這幾個字——我企圖用我的故事支撐一個殘酷的喻體,一個讓我和其他人都無法超越的喻體。
其實,當我還是一個囚犯的時候,好多事就已經讓我有個奇怪的聯想:被“四面墻”囚困的,不僅是我們這些違法分子,那些在陽光里歌唱、勞動、享樂以及逍遙做惡的人們,又何嘗能逃離一堵堵有形無形的障蔽呢?那些可見不可見的墻,那些成文的不成文的法,在他們的周圍筑起了重重的障礙,使他們的“自由”顯得可憐可笑。
我想他們或許還不如這些囚犯清醒,至少囚犯們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處境,而他們,卻迷惘地在廣大的世界里,奔突在那些透明的圍墻里,他們經常在不自知的前提下犯規(guī),尷尬、困惑、被嘲笑、被鄙視、被遺棄甚至發(fā)瘋。
囚犯知道自己的期限,而他們不知道。
囚犯知道自己的最終目標,而他們往往躊躇于此生何為。
就象我無意靠玩味自己的傷痕取悅于人,我也不能用繁瑣的話語來表達我的心情,“四面墻”本身給我的壓抑已經太多,象網友木燈兄所概括的,四面墻中困厄一人,實乃“囚”字,一切奔突皆成無奈。而語言具有同樣功效,語言仿佛藩籬,所有思想,一經言傳,便已喪失它的本真,惟有“感悟”,可超越“交流”。我們所見聞的一切形式的文本,都是被作者修飾、過濾后的結果,一切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技巧都是“世界本真”的規(guī)范者、矯飾者和奸污者。
所以,拒絕表達,這一點永遠是智者的不二法門。
我們,在這里發(fā)表和窺看的我們,都是智者以外的人。我們是一些不怕上帝發(fā)笑而做著思索狀的凡夫俗子。
《四面墻》賴以存在的藍本,就是一個凡夫俗子的極端生活,他所親歷親聞的囚徒生涯。
“上卷”的場景是看守所,關押“犯罪嫌疑人”的地方。這一部分側重于描寫“心理裂變”的過程,并試圖通過看守所這個特殊的視界,影射人和環(huán)境的茍合過程。
麥麥這個平凡的小人物,一個微不足道的小知識分子,被“講哥們兒義氣”的“江湖流毒”所害,突然被投進一個完全陌生的牢籠,面對一群獲罪于強奸、搶劫、殺人、偷盜的嫌疑人,面對一幕幕陌生、殘酷、壓抑、乖戾變態(tài)的場景,他的心靈將受到怎樣的震撼、歷練?他又將如何抉擇自己的生存方式?在一切殘暴、狡黠、無聊和明爭暗斗的場景背后,如果一定要談意義,我只能說,我在上卷里想表達做人的悲哀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