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諾在《文字的故事》里這么說:“人站高處,會忍不住駐足而望,這好像是某種人的本能,也因此,幾乎每個此類的觀光景點都會設置瞭望臺什么的,甚至投幣式的望遠鏡,看得更遠?!比欢€沒站上那個位置,望遠鏡又有什么用呢?《圣經》里的《雅歌》是這么寫的:“不要驚動,不要叫醒我所親愛的,等他自己情愿?!比舨皇切母是樵?,只是在一個因時適造、因地制宜的制度下,變成強迫中獎要你買單了,最初的精神也就變成某種天方夜譚,而教育也就成為一種神話了?
但我想起《倚天屠龍記》里面一段故事,少林空見神僧為化解金毛獅王謝遜的殺業(yè),不惜以性命相殉,身受謝遜一十三拳。他死前有個心愿:“但愿你今后殺人之際,有時想起老納?!被蛟S我應該相信這一切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在流動的時間中事物的真相會依次顯現(xiàn),那時我們種下的種子不曾死去,如此,追尋就有了意義。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這么說:
所謂的老師 并不是一個知道怎么去教未知者的人,而是可以把學生心中的某種問題,重新再創(chuàng)造出來弄清楚,以此為工作的人。
他們所專擅的事情是把人們心中壓抑著,阻礙對真知更了解的各種力量,將之破壞。這就是為何老師要比學生問更多問題的理由。
《為什么孩子要上學》
等到站在高崗上,面對天地廣漠,想看得更遠的時候,他們就會知道了。
延伸閱讀
唐諾《文字的故事》
大江健三郎《為什么孩子要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