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命死而有靈,神鬼縹緲而有信,搭乘地獄游覽車訪問幽冥世界,像多年前某周刊曾經(jīng)試過的“尋找三毛大冒險”,能不能找到操著戰(zhàn)國時代山東腔的田先生,問問當年馮諼所買下的“仁義”,而今安在哉?或者從來沒有什么仁義,一切如司馬遷所寫的,“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也”,不過是許許多多計策謀略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那些敘述的文字徒為飾詞?
我想起狄更斯的經(jīng)典小說《圣誕頌歌》的教訓。當未來圣誕幽靈向小氣財神史古奇透露他未來悲慘的命運時,年事已高的史古奇問道,如果他現(xiàn)在不洗面革心,他所看到的事情到底是一定會發(fā)生,還是可能會發(fā)生?幽靈沒有回答他。然而性格決定命運,選擇改變?nèi)松覀儾欢悸犇伭藛幔?/p>
或許此刻我們最不需要的就是道德勸說,甚至是十殿輪回拔舌剜心的恐嚇,只要他們的腦袋如同孟嘗君一樣清楚,就會知道該去哪里追錢,而不會像那些到人家門口潑紅漆灑冥紙的家伙,逞一時之快,但回程仍舊雙手空空。至于百年以后子孫果報如何,那可不干我們的事。
延伸閱讀
查爾斯·狄更斯《圣誕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