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未敢唐突①。今既如此,弟雖不才②,‘義利’二字,卻還識得。且喜明歲正當大比③,兄宜作速入都,春闈一捷④,方不負兄之所學(xué)。其盤費馀事⑤,弟自代為處置,亦不枉兄之謬識矣。”當下即命小童進去,速封五十兩白銀并兩套冬衣。又云:“十九日乃黃道之期⑥,兄可即買舟西上。待雄飛高舉⑦,明冬再晤,豈非大快之事!”雨村收了銀、衣,不過略謝一語,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談笑。那天已交三鼓⑧,二人方散。士隱送雨村去后,回房一覺,直至紅日三竿方醒⑨。因思昨夜之事,意欲寫薦書兩封與雨村,帶至都中去,使雨村投謁個仕宦之家⑩,為寄身之地。因使人過去請時,那家人回來說:“和尚說:賈爺今日五鼓已進京去了,也曾留下話與和尚轉(zhuǎn)達老爺,說:‘讀書人不在黃道黑道,11總以事理為要,不及面辭了?!笔侩[聽了,也只得罷了。真是閑處光陰易過,倏忽又是元宵佳節(jié)。士隱令家人霍啟抱了英蓮,去看社火花燈。12半夜中霍啟因要小解,便將英蓮放在一家門檻上坐著。待他小解完了來抱時,那有英蓮的蹤影。急的霍啟直尋了半夜,至天明不見。那霍啟也不敢回來見主人,便逃往他鄉(xiāng)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唐突——莽撞,冒犯,褻瀆。典出《后漢書·孔融傳》:“融為九列,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宮掖?!?/p>
②不才——謙詞。不成材,不成器,沒出息。
③大比——隋、唐以后科舉考試的泛稱。以其為全國考生參加的考試,故稱。這里指最高一級的會試。明、清時代的科舉考試每三年舉行一輪,分為三級:頭一年為院考,考生為府、縣童生,考取者為生員,通稱秀才;次年為鄉(xiāng)試,考生為一省的生員(秀才)和在國子監(jiān)肄業(yè)的監(jiān)生,考取者為舉人;第三年為會試,考生為全國的舉人,考取者為貢士,貢士再經(jīng)殿試考中者為進士。
④春闈一捷——這里指考取進士。春闈:指會試。以其在春天舉行,故稱。闈:這里指科舉考試的考場。捷:本義為戰(zhàn)勝、成功,引申為科舉及第。
⑤馀事——這里指小事,無關(guān)緊要的事。
⑥黃道之期——即黃道之日。指六吉辰值日之日?!秴f(xié)紀辨方書·卷七·黃道黑道》)稱:青龍、明堂、金匱、天德、玉堂、司命等六辰為吉神,此六辰值日的日子,諸事皆吉,故稱“黃道吉日”。
⑦高舉——科舉考試高中之意。
⑧三鼓——即三更。古時每過一更即擊鼓報時,“三鼓”即三更時擊鼓報時,故稱。北朝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書證》:“或問:‘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訓(xùn)?’答曰:‘漢、魏以來,謂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為節(jié)……更,歷也,經(jīng)也,故曰五更爾。’”
⑨紅日三竿——語本后漢·王充《論衡·卷一一·說日篇》:“日中時,日正在天上,猶竿之正樹,去地三丈也?!北硎咎栆呀?jīng)老高,天亮已經(jīng)很久了。多指人早上起得很晚。
⑩投謁(yè葉)——本義為投遞名帖求見。這里引申為持薦書投拜,以期關(guān)照。謁:晉見。
寄身——托身。
11黑道——“黑道日”的略稱。六兇辰值日之日諸事皆兇,故稱“黑道日”。見《協(xié)紀辨方書·卷七·黃道黑道》:“天刑、朱雀、白虎、天牢、玄武、勾陳者,月中黑道也。所理之方,所值之日,皆不可興土功、營屋舍、移徙、遠行、嫁娶、出軍。”
12社火花燈——這里指元宵節(jié)表演各種雜耍,張掛各種燈籠。社火:逢年過節(jié)百姓舉行酬神賽會,表演各種雜耍,以示慶賀,并兼娛樂。社:土地社。引申以泛指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