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匈忏辟猓渲杏形?。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語譯】
大德的狀態(tài)完全跟隨著"道"。"道"這種東西,是恍恍惚惚的。恍恍惚惚啊,這當中又有形象;恍恍惚惚啊,這當中又有實物;深遠昏暗啊,這當中又有精氣。這精氣非常真實,這當中非??煽俊?/p>
從現(xiàn)代退到古代,它的名字永遠不會消失,根據(jù)它可以認識萬物的本質(zhì)。我憑什么知道萬物的本原呢?就是憑借它("道")啊。
【感悟】
這一段文字寫得很美,好比一首優(yōu)美的、押韻的詩歌。"道"和"德"是什么關系呢?老子一開始就做了說明:"孔德之容,唯道是從。""孔德"就是大德。"德"是順從于"道"的,"道"是統(tǒng)領"德"的。"道"是無形的、恍惚的;"德"是有形的、有容的。 "道"外顯出來就是"德","德"是"道"顯現(xiàn)出來的功能屬性,是"道"落實在人生、萬物層面的具體行為。"道"是恍恍惚惚,不可捉摸的,而"德"卻是實實在在,可以看見的。"道"通過"德"的表現(xiàn),證明是真實可靠的。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是對"道"的描述。"道"究竟是不是一個東西?一個"物"?這里說"道"是一個東西,是一個"物"。而第十四章說"道"又不是一個東西,不是一個"物","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好多人就問這個"道"究竟是唯物,還是唯心?有的人按照"道"是"無物"的說法,說"道"是唯心的,道是"無","無"就是唯心的,它不是一個物。有的人按照這一章的說法,"道之為物……其中有物",說"道"是唯物的。兩派吵得很厲害。其實用"唯物"和"唯心"的分類法來分析《老子》本身就是錯誤的。《老子》這里說的"道之為物……其中有物"的"物"不是指一個有形體的東西,而是指有內(nèi)容的、有精氣的、真實可信的存在。
"道"是恍惚的。大家想一想,我們在入靜的時候,一開始就是恍恍惚惚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好多人問我,為什么前面說"惚兮恍兮",后面又說"恍兮惚兮",為什么要顛倒過來?兩種說法是不是不一樣?其實是一回事,意思是一樣的。那為什么倒過來說?是為了押韻。西方人說哲學就是詩歌,在這一點上我們的老子《道德經(jīng)》就充分體現(xiàn)出來,哲學是很美的,不僅是真善美,而且還有一種韻律美。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和"象"押韻,都是陽部;"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和"物"押韻,都是入聲字。其實意思都一樣,就是恍恍惚惚的,但是恍恍惚惚當中有個象,這個象就是你可以感受到的景象、物象、形象;而恍恍惚惚當中又有個物,這個物就是真實的存在。"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窈"是幽遠幽深,"冥"是混沌昏暗。"窈兮冥兮"是對恍惚的進一步描述,但恍惚、窈冥不等于什么都沒有,而是"其中有精","精"是什么?它原意是一種細米,"精"所對應的詞是"粗",粗,就是一種粗米。后來引申為精細的東西,在這里是指精氣。"道"當中有一個精氣,這個精氣是真實存在的,"其中有信"的"信"就是真實不虛的意思。他沒有騙你,老子沒有必要騙我們,他說這個"道"就是有的,只是我們要去體會出來。
"道"有一個功能,就是"以閱眾甫"。"甫"帛書本寫作"父",兩字意思相同。"眾甫(父)"就是萬物之父,萬物的起始,萬物的本原。憑借"道",我們就可以認識萬物的本原。
我們知道了"道"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它的存在方式是說不出來的,也是看不見的,只能去感受它、去體悟它。當然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看不見甚至感覺不到,就覺得它沒有。請相信只要你靜下心來,你一定能體悟到。
知識鏈接
莊子論"道"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
--《莊子·大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