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語譯】
大道廢棄了,才有仁義;智巧出現(xiàn)了,才有虛偽;六親不和了,才有孝慈;國家混亂了,才有忠臣。
【感悟】
老子不愧是一個洞察世事的高人,他總是能從表象看出本質(zhì),從結(jié)果看出原因,這個本質(zhì)和原因往往就在表象和結(jié)果的反面。
為什么要提倡仁義?就是因為不仁不義,"大道"--社會自然的公平準則被拋棄了。為什么會有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就是因為社會太重視各種機巧智慧。為什么要提倡子孝父慈、夫妻和睦?就是因為六親--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睦了。為什么會有忠臣出現(xiàn)?就是因為奸臣當(dāng)?shù)馈姨鑱y了。
我們再來看看當(dāng)今社會,為什么要提倡和諧世界?就是因為世界太不和諧了,兩伊戰(zhàn)爭、美伊戰(zhàn)爭、巴以戰(zhàn)爭,真是"炮火連天,彈痕遍地"!為什么我們要提倡和諧社會?就是因為我們社會兩極分化加重,基尼指數(shù)已經(jīng)超過0.4,社會公平原則受到挑戰(zhàn)。
同樣,我們提倡某一種品德,總是因為這一品德的缺失。我們表彰廉潔奉公、無私奉獻,就是因為自私自利、以權(quán)謀私、貪污腐敗的人太多的緣故。
進一步思考,為什么佛教產(chǎn)生在印度?就是因為古印度太強調(diào)等級制度、太不平等了,有嚴格的四種姓制度,所以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平等、慈悲的佛教。
為什么西方盛行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就是因為西方人太關(guān)注自我、對他人太冷漠了,所以摩西、耶穌才提出平等、自由、博愛。
表面上看,老子批判仁義、孝慈,是對儒家仁義忠孝的反動,但實際上老子和孔子并不矛盾,他們的目的都是社會的公平、公正,只是孔子強調(diào)要建立社會的公德,要人們遵循公平、公正的行為準則,是從正面說的;而老子則主張直接回到人類社會的公平、公正的本然狀態(tài),是從反面說的。他們的目標(biāo)還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