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蓮庵(1)

天香 作者:王安憶


 

上海縣城有一個瘋和尚,不知從什么時候,又從什么地方來,南門邊墻根下,草席支了個小棚住下,白日里就披發(fā)跣足穿街走巷,搖一個小鈴化緣,聲稱要造座廟。討來的錢,一枚兩枚穿起來,掛在脖子上,日積月累,也有數(shù)百枚,可在頸上繞兩周,但距離造廟,卻何止十萬八千里。有時出城討要,便蹤跡消失,二三天,七八天后,再又現(xiàn)身。終于有一回,一去而久不來,便以為死在外頭。直過了有一年大半載的一個冷天,陰霾中飄起了小雪,肇嘉浜龍德橋上躺了一具無名尸,哪個過路的好心人在尸身上罩了一張?zhí)J席,轉(zhuǎn)眼間積了一厚席的雪。然后,就有人看見那一席雪拱起來,拱起來,拱翻了,原來底下是個活人,伸腿坐著,手里舉著小鈴,頸上繞幾圈錢,腰里也纏幾圈錢,瘋和尚回來了!那一年正是申家喜事盈門的一年,有人將瘋和尚送到申家門上,吃素念佛的老太太便留下了,讓他住在天香園。蓮池北邊,有一小閣,就做了香堂,可算是完了和尚的心愿。自此,和尚再不到街里亂走,只在香堂供奉。因衣衫整潔,三餐飽食,形象日趨端正,竟然很清俊的一條壯漢,半點也不瘋,行為舉止十分得體,只是言語極少,從不與人交談。凡園內(nèi)有事,一概閉關(guān),足不出戶。漸漸地,人們都忘了有他這么個人。

這年春上,就是園里做開市的玩耍不久,老太太就有些不適,吃不下東西,胃氣脹。請先生來診脈,配了幾服去濕的草藥,服下去胃口略開些,卻又犯了心口痛。再請先生診脈,再開方子配藥吃藥,心口痛好些,卻覺得身上乏力,臥床了。申儒世寫信與申明世商量,商定在天香園那間香堂上擴充,加蓋正殿與兩翼側(cè)殿,配成一座正經(jīng)廟堂,取名蓮庵,為老太太積善積德,求佛保佑。于是,還是請章師傅。這邊興起土木,老太太果然長了精神,正殿完工時,還讓人扶著過來,親手燃了香。大家方才安下心,顧得上別的。而就在此時,小綢生了,娩下一個女兒,多少有點兒失望,但生養(yǎng)總是高興的事,老太太做太婆了。所以,滿月還是操辦了一桌酒。前陣子因老太太生病布下的愁云一掃而凈,重又開晴。這家人的性子多是容易高興的,一點點由頭,就要制造大熱鬧。恰如老太太事前推算的季候,分娩時的滿塘荷花,此時結(jié)了蓮蓬蓮藕,風(fēng)清月明。酒席擺在碧漪堂里,已經(jīng)是收斂著,還是有十?dāng)?shù)桌。堂上張著各色紗燈,投到水里,滿池子姹紫嫣紅。舉座歡喜,只有小桃不樂意,因為阿奎方才過的三歲生日,并沒有操辦,闔家都在忙老太太的病。小桃以為是托辭,實是看輕他們母子,席中間便扯了阿奎退出來,又喊了蕎麥,一同到對面水榭里說話。

蕎麥隨身攜一個紅泥爐,盛了幾片炭,烤荸薺給兩個孩子吃,一邊聽小桃發(fā)牢騷。小桃這一年又豐腴一些,更加標(biāo)致,也更加像一個姨娘,眉眼間有一種怨艾的風(fēng)情。她拔下發(fā)髻里一柄銀簪子,在石頭桌面上亂劃一氣:不過是個丫頭片子,說到底為他人做嫁衣裳,這么大動靜不怕人笑掉牙!里巷間早都在傳這家人少規(guī)矩,如今不是送給人說嘴的。蕎麥就勸道:不論怎么說,阿奎是阿叔,長一輩的人,不與侄兒們計較。小桃聽到“阿叔”的稱謂,更不平了:阿奎做不做阿叔干我何事,又不能沾什么光,他是叫大太太媽的,倒叫我三媽!總之,我是要讓他改口的。蕎麥說:叫什么不是叫,小孩子全是有奶便是娘,總是和你最親!聽這話,蕎麥也是長大了,通了世故。形態(tài)上呢,好像突然拔了個頭,身子長了,臉也長了,有了個杏仁般的下巴頦,可神情卻是孩子氣不減。鄉(xiāng)下人家規(guī)矩不那么森嚴(yán),就放任了她,阿毛是叫她阿媽的。這會兒,看見兩個孩子吃荸薺吃了一嘴黑炭,干脆用炭灰替兩人畫上胡須和王字紋,成了兩只花貍貓,十分可笑。小桃則是越說越氣:無論怎樣,我是老爺跟前的人,住過楠木樓,她們誰住過???蕎麥趁了話說:那你還氣什么呀?大太太待你不薄,心里并沒有分先后高低。要說倫理,大少爺是你的晚輩,他添了女兒,你也當(dāng)奶奶了。小桃發(fā)作一通,心里到底寬敞了些,再看見兩個花貍貓,不禁笑一下,這場氣就如同先前無數(shù)場氣,過去了。不過,已經(jīng)離席,就不方便再回去,兩對母子就在水榭里坐著,對了荷影波光,吃著炭烤的荸薺,說些女兒家的心里話。一艘采菱船悄沒聲息過來,貼近水榭時,忽將一大串菱角連泥帶水拋上來,水榭里人嚇一大跳,接著就開始剝菱角吃了。

中途離席的還有一人,就是鎮(zhèn)海。日里讀書讀乏了,坐在席上就犯了困,趁人不備溜出來,回宅子睡覺。不料月光下荷風(fēng)吹拂,忽然無比清醒。這園子里常是歡聲笑語,花團錦簇,少見如此靜謐,鎮(zhèn)海一時倒不想回去了。一個人信步走著,也不辨方向,仿佛走在另一個園子里,陌生而且新鮮。走過山石,又走過桃林,聽見有熟透的果實掛不住枝,落在地上,沉甸甸的聲響,一落一個坑。再又回到池子,沿池畔走一截,也看見了那艘采菱船,從荷葉底下穿過。池面上像是罩了紗,腳下的青石板則鋪了水銀,晶亮晶亮,其實是露水。走在青石板,不知怎么上了臺階,新鑿的白石頭,鑿痕歷歷在目。正驚奇來到什么地方,眼前便讓兩扇黑漆門擋住,抬頭向上,門楣上橫了一塊匾,寫著兩個字:“蓮庵”?;腥晃蜻^來,這就是近日內(nèi)修起的新廟,據(jù)說里面住著一個瘋和尚。靜夜里,鎮(zhèn)海變得很膽大,伸手推了推門,那門只是虛掩,一推即開。撲入眼瞼的先是一潭月光,潭水中有一個人,在打一套拳。那人光頭,短衣,褲腿扎起,底下一雙赤腳??床怀鍪悄囊婚T的拳路,只覺得分外流利貫穿,四肢身體綿軟無骨,任意曲折,卻藕斷絲連。轉(zhuǎn)移騰挪只在三步之內(nèi),送去收來,周而復(fù)始,無窮無盡。鎮(zhèn)??吹贸錾?,身心似乎隨之而動,就看出那線路分明是在空冥中畫出一個一個圓,環(huán)環(huán)相扣,扣扣相連。不知覺中,做了一個收勢,原地站住,正在圓心之中,那清水月光如同落潮一般落到了底。

兩道炯炯的目光,看著鎮(zhèn)海,并不吃驚,反像是意料中。兩人隔幾十步遠,相對而望,停一時,那人做了個請的手勢,鎮(zhèn)海便迎上前去。和尚引鎮(zhèn)海穿過東一翼側(cè)殿,殿后有一方天井,坐北一間極小的屋舍,即原先的香堂,和尚便在此起居。屋舍的后窗下有一條河,人稱白蓮涇。名叫白蓮涇,其實并沒有蓮,而是白蘆葦,葦花盛開,一岸數(shù)里的銀流蘇。屋舍里只一張竹床和一個草蒲團,和尚盤腿上床,鎮(zhèn)海就坐蒲團。壁龕里點一盞清油燈,豆大的火苗,一動不動,結(jié)了燈花,自行脫落,搖曳一下,又止住。鎮(zhèn)海想起和尚的傳聞,此時并不覺怪誕,反是順理成章,也是氣氛使然。寧靜的夜晚,明鏡一般澄澈,人跡遠隔,惟有一僧一俗。和尚不說話,看著鎮(zhèn)海,臉上露出喜歡的樣子,似乎就有一種款曲通來。鎮(zhèn)海不由發(fā)問:師父從何方來?本來不指望有回答,因人們都說和尚是個啞巴,不料卻聽見有聲音響起:從永樂來。鎮(zhèn)海一愣怔,以為聽錯了,又問一遍:何方來?再回答“永樂”。鎮(zhèn)海接著問:“永樂”又在何方?就聽和尚冷笑一聲:讀書人連成祖的年號都不知道,書讀進狗肚子里了?鎮(zhèn)海又是一愣怔。聽和尚言語粗魯,猶如市井里的潑皮,但想出家人行的另一路規(guī)矩,不能繩以世俗成見,繼而則發(fā)現(xiàn)回答得有趣。從“永樂”來,是什么意思?不禁一陣悚然,背上都起了雞皮疙瘩,可卻有一種妙處,令人欲罷不能。鎮(zhèn)海顫著聲音問:師父難道是永樂年間的人?和尚露出不耐來:不是告訴過你了嗎!鎮(zhèn)海不敢再多嘴,按捺住心中的好奇與不安。兩人一上一下端坐著,聽得見白蓮涇里魚蝦跳出水面,那噗的一聲。

月光如涌,澎湃灌進屋舍,那清油燈的一苗火,就成了一枚黃釘子。方才的驚悚漸漸從后背上褪下,鎮(zhèn)海靜著,不做聲,和尚自己說話了:知不知道三保太監(jiān)?鎮(zhèn)海點頭。永樂三年,三保下西洋,六十二艘寶船,官兵水手二萬七千八百余人,世人不知道,此外還有二百童子,和尚我就是其中一個。鎮(zhèn)海不敢生疑,永樂年距今足有百多年,難道和尚有一百多歲,真的成仙了?和尚雙手按在膝上,目光變得深邃,于是幽暗下來,似乎從時間狹道穿過,進入另一世界:聽說過“煮海”嗎?三保的船便是從萬頃煮海上蹚過,如同釜中的滾湯;食人樹是灌木樣的一叢叢,一旦接近,枝杈立時伸開,哼都不及哼一聲,就掠進去了;食人花是舔蟲子一般舔進人去,花瓣是巨大肥厚的舌,布著鮮紅的刺,是花的舌苔;還有人,穿草葉和樹皮,每一部都有為首的,稱作“甲比丹”,由人抬著往來,擔(dān)架由藤條編成,鋪花和草,那花草離了土還在長,從青藤架上淌下來,泥漿一般……鎮(zhèn)海已經(jīng)入神,顧不上分辨真假虛實,也顧不得生疑不生疑,只由和尚一徑往下說。

學(xué)生!和尚喚一聲,鎮(zhèn)海答應(yīng)道:聽著呢!學(xué)生,知不知道三保下西洋是為什么?同好,和藩!鎮(zhèn)海答。和尚搖頭。尋惠帝下落?和尚又是一聲輕笑:世人之見!鎮(zhèn)海不服道:那么師父又如何以為?是找皇帝,不過是另一個,宋朝小皇帝趙昺,世人都說陸忠烈背著投了海,可誰是親眼見的?活要見人,死要見尸,分明一樁無頭案!鎮(zhèn)海說:趙昺在瓊崖投的海,如何往馬六甲尋去了!和尚大笑幾聲:學(xué)生不知道海海相連?還不知道山不轉(zhuǎn)水轉(zhuǎn)?那南洋地方的甲比丹中,不知哪一個就是宋室里的人,有朝一日聽說蒙古人走了,江山回歸大漢,不定會如何千趕萬趕地趕來,終究是個禍根子!鎮(zhèn)海如入夢中,竟也覺著很有理,更談不上要去辯駁什么,于是和尚更加滔滔不絕。白蓮涇上忽飛起一只鶴,盤旋幾周復(fù)又落入棲草中。園子那邊的宴席大約已經(jīng)散了,四下里沒有半點人聲,只聽和尚的聲音,黃鐘大呂一般轟鳴:萬幸的是,三保在南洋和西洋都留下咱們的人,做眼線和接應(yīng)。聽到此處,鎮(zhèn)海略醒來些,發(fā)問說:一百多年,只怕已與土著雜配混淆。和尚又笑了,這一回笑得很真摯:學(xué)生又犯糊涂,漢人自有識別。什么識別?鎮(zhèn)海追問。字!和尚說。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