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政事科的子路好勇尚武,孔子用為侍衛(wèi),自此“惡言不聞于耳”。確實,有子路那么一條虎背熊腰、兇神惡煞般的漢子往身邊一杵,誰還敢說半個不字??墒?,后來齊國想要攻打魯國,需要有人出去游說以解魯難時,子路第一個跳出請命,孔子不許;子張、子石又請命,孔子仍不許;直到子貢站出來,孔子這下許了。子貢名端木賜,號稱中國儒商之祖,和范蠡齊名,外出常與各國諸侯分庭抗禮,其威望影響可知。但在孔子門下卻位列言語科高材生,以“利口巧辭”著稱,舌戰(zhàn)功夫常讓孔子招架不住。子貢出使,果然不負孔子所望。他在利害相關的幾個諸侯間走了一趟,鼓動如簧之巧舌,不費一槍一刀,《史記》記他的超人戰(zhàn)果為:“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這就是子貢的語言能力,果然是“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可是,就是這樣的能力,卻也還有敗走麥城的時候?!秴问洗呵?必己》載:
孔子行道而息。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馬。子貢請往說之,畢辭,野人不聽。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請往說之?!币蛑^野人曰:“子不耕于東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說,相謂曰:“說亦也如此其辯也,獨如向之人!”解馬而與之。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一向辯才無礙的子貢都把話說完了,人家野人還是不為所動。最妙的是野人最后那句話,翻譯一下大約是:“話說成這樣真叫有口才,哪兒像剛才那個鳥人!”看來能力還有個適用范圍的問題。就像對牛彈琴一樣,人牛兩者的能力沒有重合部分,互相絕緣,所以你就算是彈到吐血,它依然吃它的草,睡它的覺。再接上原初的話題,雞鳴狗盜之徒在孟嘗君手底下白吃白喝,不知過了多少年,始終沒有任何表現(xiàn),反累孟嘗君招人譏笑。他們和馮諼還有平原君手下的毛遂還不一樣,人家是沒逮著合適的表現(xiàn)機會,或者是大材不屑小用。他們是就那么點旁門左道之才,別的一概不會。不過有一點我倒挺佩服他們,就是對自我能力的定位很準確,很有自知之明,決不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事,而且長久的蟄伏和等待之后,終于逮著了一鳴驚人的機會,為自己正了名,也報了主人知遇之恩。不過他們的做法也著實很冒險,設若孟嘗君沒有困秦之難呢?那他們的一生豈不要白白葬送消磨在無盡的等待中了?再設若,孟嘗君如果沒有那么禮賢下士、中途炒他們魷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