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注意教育內容的基礎性、全面性
【原典】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論語·述而》
【釋義】
孔子從四個方面教導學生:“知識、德行、忠誠、信義。”
教學內容是保證教育目的得以實現的重要條件之一。前面已經講過,孔子所要培養(yǎng)的君子,是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才,既要德才兼?zhèn)?,又要能文能武。為了實現這種教育目的,他有選擇地安排了教學內容。
根據《論語》,人們可以從不同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學內容:一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笔侵附虒W內容包括四個基本方面(知識、德行、忠誠和信義);二是:禮、樂、射、御、書、數,是指孔子教學的主要科目;三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六書”,是指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講,孔子的教學內容都包括了道德教育、文化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三個部分。這三個方面,從教育內容的結構以及社會的需要和個人人格的形成看,應該說是初步完整化了。
孔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古代六藝教育,以禮、樂、射、御、書、數為基本課程,基本教材是經過他親自整理編訂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古代文獻,即“六經”。通過這些基礎教材的施教,一方面?zhèn)魇诎l(fā)揚了歷史文化知識,同時又進行著思想政治教育?!傲嚒笔强鬃娱_設的實踐性很強的六門技藝。在孔子看來,“六藝”是準備從政的人士必須具備的六種基本技能。據《周禮》載:保氏“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其中,“六藝”實際就是六門實踐課程。孔子認為“不學禮,無以立”,因此孔子教育弟子不僅要學會禮的儀式,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禮的精神實質;孔子重視樂教,編輯了教材,強調樂的道德標準,重視樂的社會效果;射、御重在學習基本作戰(zhàn)技能和本領;書、數是書寫和計算兩門基礎學科。
通過對“六藝”的學科性質和設置這些課程目的的分析,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內容方面的幾個明顯特點:
①將道德品質修養(yǎng)作為教育最主要的內容。作為孔門必修課的《禮》教,實際上就是專門的德育課,在《詩》、《樂》、《書》等諸門功課中,也始終貫穿著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德情操的這根主線。除此以外,孔子平時在與學生的相處中也處處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的品德教育,教給弟子最基本的做人原則、道理和要求。這一點在前一章中已詳細講過,這里不再贅述。
②十分重視美育,強調文學和音樂在陶冶情操方面的重要作用。作為“六經”之首的《詩》是一部典型的文學作品集,他教授的《樂》則是地道的音樂教育,而文學和音樂都屬于藝術教育的范疇,可見孔子對美育的重視。
③既注意知識的傳授,也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鬃訉ⅰ对姟芬秊榈谝槐匦拚n,絕不僅僅是要求學生背熟“詩三百”,而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包括語言能力(“不學《詩》,無以言”),聯想力“興”,觀察力“觀”以及與人相處的能力“群”??鬃訉ⅰ稌罚ā渡袝罚┝袨楸匦拚n,也不是要求學生背誦古代的文書,而是要學生從中學習古代帝王的治國經驗。這些都屬于能力的范圍。
這一切表明,孔子非常重視當時社會條件下已有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育,他施教是非常重視智育的。這給我們的啟示是,要培養(yǎng)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必須注意教育內容的基礎性、全面性;在課程設置和組織教學內容方面,密切結合現實條件和要求予以考慮;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兩方面都要重視,它們是一個整體的兩個方面,只有兩方面相互配合,才能發(fā)揮教育的全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