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敏感而脆弱的小學生,環(huán)境對他們的影響實在太大,撐不住的時候,退回來整理整理,常常是必要的。我覺得這和資賦是否優(yōu)異無關。
(三)目前除非符合一定條件的身心障礙兒童,否則不能申請在家自學。臺北市今年試辦一年級學生在家自學的申請,可是限制很多,著眼的還是孩子的群育問題,據說并不順利。而在家教育者需要的學力鑒定制度,目前存在著不合理的年齡限制,要比正常畢業(yè)時間晚兩年才能申請。這些都是應該逐步改進的教育障礙。
了解現(xiàn)實,了解自己,您就會知道該怎么辦了。
問:看了你的書,很感慨當年你的孩子在學校所遭遇的不當管教,現(xiàn)今依然發(fā)生在我剛上一年級的孩子身上。面對教改的蹣跚腳步,我已經失望透了。也想辦所開放式的學校,可惜空有理想卻無經濟后盾。目前唯一能做的是加強家庭教育,可是碰到價值信念完全抵觸的時候,孩子難免困惑,甚至無所適從。不知面對這種情況,你有何建議呢?另外,在個人抉擇上,你是贊成依理念放手一搏地辦所學校,抑或留在現(xiàn)有體制推動改革呢?
(斗六,張慈芬)
答:我們在面對價值觀念的沖突時,如何取舍一定是依照它的目的、達成目的的方法,和這種方法所引發(fā)的各種副作用來做判斷。
和孩子做這樣的思考討論,讓孩子依照他的感覺和經驗做思考的基礎,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其實是非常清楚的。
我的孩子和學生,一開始從生活小事談起,最后都會要求思考類似“人為什么上學?”“人為什么活著?”這樣的嚴肅課題。如果父母或教師不急著給他們“標準答案”,而能陪伴他們面對心中的困惑,做各種方面的討論,最后孩子會建立屬于他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心中有主之后,也就少有困惑了。
即使費時經年,時斷時續(xù),我認為陪孩子走這段困惑中的梳理之路,是父母或教師最重要的事。
事實上,我自己也因為有這樣的福緣,陪不同的孩子做這樣的思索,使自己的心量寬廣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