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憑周圍的親戚、朋友、旁觀者如何勸說,他總是執(zhí)迷不悟,甚至還要找出很多幼稚的理由來欺騙自己。直到受盡折磨,終于解脫的時候,他才幡然醒悟,追悔莫及。人為什么會執(zhí)迷不悟?
自己騙自己的游戲
在電視劇中,甚至就在你辦公室的對面座位上,常常會有一個癡心女子愛上了一個薄情郎。男人三心二意,滿口謊言。可憐的女孩明明知道男人背著自己跟別的女子在一起,卻不住地安慰自己說他們在一起是正常的工作關系,或者只是偶然邂逅,男人最終一定會回到自己身邊,或者不會再有下次了。于是,癡情女始終苦苦等待男子的回心轉意,不到遍體鱗傷決不肯聽從勸告放棄重來。我們總是說:這女孩子太過癡情,被愛迷昏了頭。有些人還會說:這女孩太笨了,要是我,早就把那男的給甩了。但別忘了,每個被騙的女孩也許都曾說過相似的話。
再看另外一個例子。一個對自己的運氣非常有信心的人忽然收到一條短信,說他中了高達一二百萬的巨獎,等他滿心歡喜地打電話過去詢問時,就被告知確有一大筆錢在某個遙遠的城市等他去領,不過先要交幾千塊錢手續(xù)費。有上百萬巨款可以拿,幾千塊錢又算什么,于是他很痛快地把錢交了出去。這一下可就沒完沒了了,一會兒要交所得稅,一會兒又要交滯納金,大獎一直沒到手,小錢卻不斷往外掏。這個時候,周圍的人都看出來是個騙局,可是這位老兄卻反復向自己強調,這些小錢都是領大獎的正規(guī)手續(xù),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直到最后他的口袋被掏空,才捶胸頓足,悔不當初。說這種人笨,大學教授上當?shù)囊膊环ζ淙耍f這種人貪,再貪也不能自己哄騙自己?。?/p>
很多時候,我們會在身邊發(fā)現(xiàn)一些悲情的人物。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雖然并不愚鈍,卻常常陷入某一個絕對沒有好處的事情中不能自拔。任憑周圍的親戚、朋友、旁觀者如何勸說,他們總是執(zhí)迷不悟,甚至還要找出很多幼稚的理由來欺騙自己。直到有一天,當他受盡折磨終于解脫的時候,才幡然醒悟,追悔莫及。人為什么會執(zhí)迷不悟?有些心理學家給出了一個一本正經的答案:認知失調。
邪教信徒們的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就是當你作決定、采取行動或者遇到跟你原先預想的不一樣的信念、情感或價值觀后引起內心沖突,所體驗到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發(fā)明認知失調理論的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
1957年,費斯廷格和他的學生混進了一群邪教信徒當中,希望通過觀察這些信徒們的行為對他們的心理進行研究。這些邪教信眾相信在某一日會有大洪水到來,毀滅整個世界,而他們的守護者會駕著飛船來解救他們,帶他們到一個安全的地方。為此,很多堅定的信徒辭了工作、變賣家產,安心地等待這一天的來臨。當預言中毀滅之日到來的時候,世界安然無恙,既沒有洪水也沒有飛船,按道理說這些信徒們應該幡然醒悟,將這個邪教棄之如敝屣。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某些信眾的信仰反而更加堅定了。
對此,費斯廷格和他的學生提出一個認知失調的假說:
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有維持自己的觀點或信念一致性的需要,以保持心理平衡,如果人們的觀念出現(xiàn)了前后不一致或相互矛盾時,也就是出現(xiàn)了所謂的認知上的失調,這時人的心理會出現(xiàn)紊亂或不安,于是很可能放棄或改變一種認知,遷就另一認知,以恢復調和一致的狀態(tài)。
如果某人十分相信一件事,并且在信仰的影響下采取了不可挽回的行動,那么最后即使他明擺著看到證據顯示自己的信仰是一個錯誤,這個人很可能也不會幡然悔悟,反而會產生更堅定不遺的信念。就像這些邪教信徒一樣,信仰告訴他們到了某個日子會有大洪水,會有飛船。可是現(xiàn)實又告訴他們大洪水和飛船都沒有出現(xiàn)。這兩種認知彼此矛盾,大部分人放棄了愚蠢的信仰,可是另一些人放棄的卻是對現(xiàn)實的認知,反而更堅定了信念。
戒煙也是一個典型的認知失調的例子。醫(yī)學和社會宣傳都告訴煙民吸煙有害健康,這與煙民自己的吸煙行為發(fā)生矛盾。于是,煙民勢必體驗到失調,為了緩解失調,他應當戒煙。但失調理論并不認為人總是按理性行事,而認為人會用種種方法把自己合理化。例如人們會給自己找借口說,如果我們戒煙,體重會增加,而體重增加易發(fā)心臟病,或者直截了當?shù)卣f我不在乎少活幾年。實際上,這種給自己的行為找借口的做法正是為了建立起對吸煙的協(xié)調認知,淡化失調體驗。
一次“無聊”的實驗
心理失調似乎有某種激勵作用,因為你得用行動來減弱不愉快的感受。失調感愈大,你減少失調的動機就愈大。為了驗證自己的這種理論,費斯廷格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心理實驗。
在實驗中,幾組志愿者被安排參加非常乏味的“作業(yè)測量”。一項任務是將12個卷筒放到托盤上,然后再一個一個地將它們拿開,再放上去,再拿開,不斷重復。另一項任務是一塊大木板上面帶有48個方形木釘,要求志愿者將這些木釘一個一個按順時針方向轉動90度,然后再轉90度,如此折騰半個小時。
完成任務之后,費斯廷格讓這些志愿者告訴別人這種工作是愉快而且有趣的,其中一部分人每人被支付了20美元,其余志愿者每人只被支付了1美元。隨后,這兩組志愿者又被要求從“趣味性”和“科學性”的角度對任務作出自己的評價。如果以常識推斷,你很可能會覺得與那些低報酬的人相比,得到高報酬的人對任務的評分應當高一些。但是情況正好相反。領取1美元的那組志愿者對這次無聊的“作業(yè)測量”無論在趣味性還是科學性上評價都相當高,而領取了20美元的那組志愿者卻顯得很坦率,給這次“作業(yè)測量”打出了很低的分數(shù),跟大多數(shù)普通人的看法一致。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差別呢?認知失調理論對這個結果的解釋是:20美元組的志愿者做了一件無聊的事情,也獲得了相應的報酬,因此他們經歷的認知失調比較小,心里想什么就說什么;而相比較而言,1美元組的志愿者瞎忙活半天只得到一點點報酬,因此他們經歷了較大的認知失調。為了減少這種不和諧,他們使自己相信那種任務的確“有趣”而又“有一些科學價值”,從而“保全了面子”,于是給這次無聊的任務打出了高分。
這個實驗用傳統(tǒng)的強化理論是不能解釋的。更少的報酬能導致更大的態(tài)度改變,而更多的報酬成了堅持原有態(tài)度的理由。這一現(xiàn)象揭示了:在高度失調的條件下,一個人會表現(xiàn)出在事后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忙于自我說服。我們每個人檢視一下自己以往的經歷,可能也不難找到類似的經驗。
我們只要有辦法讓別人吃了我們的虧,他就得努力來為我們講話,不然就證明他自己是個笨蛋或無能的人。就像一群人排隊買火車票,一個粗魯?shù)娜瞬辶诉M來,規(guī)規(guī)矩矩排隊的人很可能會想:這家伙可能有急事,所以才插隊,或者我才不擔心買不到票,讓他插隊無所謂。有了這個解釋,這些老實人不爽的心情才得到疏解——好笑吧?被無理插隊,還得為對方解釋,否則人們就會覺得自己很沒用。
走出認知失調的旋渦
認知失調理論剖析了人們隨處可見的微妙情緒,指出了人們之所以會執(zhí)迷不悟的玄機。認知失調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總是會出現(xiàn),要想避免陷入執(zhí)迷不悟,只有從人們每一次緩解內心緊張的方法上著手。通常人們有三種途徑:
一是改變自己的行動使之與環(huán)境相協(xié)調,例如因為知道吸煙損害身體健康,那么把吸煙這種行為戒掉,就可以消除吸煙這種行為與吸煙損害身體健康所形成的認知失調。
二是改變對環(huán)境的看法或改變環(huán)境使之與自己的行為相協(xié)調,例如不承認吸煙損害身體健康,硬說吸煙不會損害身體健康,這樣吸煙就可以心安理得了。
三是找出新的理由,使認知得以協(xié)調一致,例如為吸煙找出一個新借口,如“吸煙可以活躍思維,有助于文藝創(chuàng)作”,這樣就又解決了認知失調的問題。
顯然,第二種和第三種途徑都會不可避免地使人落入“執(zhí)迷不悟”的旋渦里,只有第一種途徑,老老實實地改變自己的行為,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對于那些陷入情網的不幸女子而言,最好的辦法就是毅然跟花心男人分手,對于那些墜入騙局的人來說,也只有拒絕被騙子牽著鼻子走才能避免更大的損失。所以不要再騙自己了,找到正確的方法調整自己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