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饑餓導致的可怕風俗人

偷窺社會學家的書桌 作者:笑陽


都是被逼出來的。人類的倫理道德在很多情況下都是由生產力水平決定的,一些現在看起來很殘忍的行為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其實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世界各地的“棄老”風俗在湖北武當山地區(qū),人們偶爾可以在偏僻山坳里發(fā)現一些古老的窯洞,一般長約2米,寬約1米,高約08米。洞口方方正正,洞里平平整整,里面剛好能容納一個人。這些洞是干什么用的呢?有人考察,在古代的時候,這一帶曾經流行“棄老”的風俗:凡是上了60歲的老人,都要被送到偏遠的窯洞里去,家里人送飯3日后便不再管,最終叫老人凍餓而死。

這種做法聽起來令人難以接受,“棄老”蔚然成風,難道不孝子孫竟是此地的特產?其實不然,從古代到近代,在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和地區(qū),都有“棄老”的習俗。19世紀的美洲哈德遜灣部落就流行勒死年老體衰的父母的風俗。而愛斯基摩人則是將年老體衰的父母置于雪地活活凍死。還有是將年老體衰的父母架到樹上,然后眾人搖樹將老人摔昏,然后棄之的。

在近代以前的日本,有些地方的人們認為70不死就是極大的罪惡。因此,就在初雪前的日子,把老人或背或綁弄到別處去。心不夠狠的,就把老人丟到一個好地點,等初雪下后凍死,即使不凍死,早晚也是會餓死的。因為發(fā)生過老人爬回村莊的現象,所以,心狠一點的,就先把老人絞殺后棄尸,有的干脆就將老人推下懸崖了事兒。

為什么要丟棄老人?

為什么人類會如此厭棄自己老去的父母?大多數人類學家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在漁獵采集時代,食物短缺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剩余產品不足以養(yǎng)活精疲力衰、無法參與生產的老人,這些老人便成為整個部落的負擔。因此,在原始部落生存條件十分艱難的處境下,往往出現老人借口衰老了,堅持要別人把自己殺死的情況,這時候死于親近的人手中,在他們看來是所有將到的災難中最小的災難。

在日本甚至形成了這樣的道德規(guī)范:70不死丟臉;70牙全丟臉;70多食丟臉。因此,老人一到70,往往求死的求死,敲牙的敲牙,節(jié)食的節(jié)食。

當然,為了減輕部落全體的負擔,也不一定要殺死老人,減少新出生的人口數量也是一種辦法。我國很多地方存在過“棄嬰”的風俗,將一部分女嬰置于雪地活活凍死,要么直接殺死或餓死,以減少消費食物的人口。巴西雅納馬莫人的辦法是鼓勵男人之間不斷進行流血戰(zhàn)斗,死掉一個算一個。新幾內亞的克拉基人的做法更有創(chuàng)意,他們提倡年輕人搞同性戀,既可以發(fā)泄過剩的精力,又生不出孩子。

不過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當社會具備了供養(yǎng)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的能力時,特別是,當社會的發(fā)展不單單是依靠體力,更需要豐富的經驗和知識時,“棄老”習俗的存在基礎就從根本上動搖了。

不斷變化的倫理道德武當山當地傳說,古時候一個外國使臣攜帶一只碩大如黃牛的老鼠前來挑戰(zhàn),敗者向對方稱臣納貢。國王嘗試了所有的辦法,放出兇猛的老虎亦不敵這只大老鼠,舉國上下為之不安。這時,一位剛被送進窯洞等死的老人聽說后,叫兒子將貓養(yǎng)至十三斤半,再放出去,果然將外國大老鼠干掉。得知此計求解于被棄的老人,國王很快下令,廢除“棄老”的規(guī)矩。其實,老人以智慧化解難題,從而使“孝養(yǎng)”老人的習俗得以確立和普及的故事,在我國很多地區(qū)和印度、日本、朝鮮、印尼等亞洲國家都有同類的傳說。

“棄老”,實際上是人們在食物極度短缺的條件下,不犧牲少部分人就不足以保證更多的人生存下來時的不得已選擇。雖然從現代人的觀點來看似乎太殘忍,但歷史地看,這其實是一種于大家于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法國啟蒙思想家愛爾維修舉過這樣一個例子。說的是,有100個人因輪船失事滯留在一個無物可食的荒島上等待救援。終于有一天到了這樣的關頭,如果不吃人,所有的人都會餓死。這時,每個人顯然都同意抽簽,而中簽者自我犧牲:“被其他人吃掉”。從表面上看,中簽者自我犧牲是害己,但從總體上看,卻是利己。因為他選擇了較小可能的死亡。如果他不抽簽,是百分之百地等死;如果他抽簽,卻是百分之一可能性的死亡。

所以說,人都是逼出來的。人類的倫理道德在很多情況下都是由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決定的,一些現代人看來很殘忍的行為其實是特定環(huán)境下一種理性的選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