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布衣之怒(1)

歷史如此這般 作者:王重旭


讀古代散文,最愛《唐雎不辱使命》篇,痛快淋漓,愛不釋手。何以至此?一介布衣,在天下無人不懼的秦王面前,氣沖斗牛,大義凜然,實在讓我們這些整天唯唯諾諾的小人物們開心一把。

“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的后期,唐雎所在的安陵國是一個方圓只有50里的小國。當時秦國已經(jīng)先后滅掉了韓、魏,接下來便耍了個陰謀,要拿一塊方圓500里的地方換安陵國,其實是想不費一兵一卒吞并安陵。安陵國君識破秦王詭計,急派唐雎出使秦國,和秦王進行交涉。秦王哪里把一個小國的使者放在眼里,見安陵國不肯,便對唐雎威脅說:“公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說:“沒聽說。”秦王說:“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碧砌吕湫α艘幌?,針鋒相對地說道:“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不屑一顧地說:“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意思是說,布衣之怒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用頭撞地罷了。唐雎回道,大王說的是庸人之怒,真正的布衣之怒,則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說罷挺劍而起,要來刺秦王。秦王嚇得立刻軟了下來。

這就是布衣之怒!看誰還敢小瞧咱老百姓,連秦王這樣的虎狼之君都甘拜下風,真讓人振奮。天子有什么了不起,別狗眼看人低,布衣們要真是發(fā)起怒來,也夠你老人家喝一壺的。所以,唐太宗明白這個道理,說“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翻譯成現(xiàn)在的話,就有點像“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一樣。

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話當真了,那可就非吃虧不可。因為無論唐雎如何發(fā)布衣之怒,秦王還是統(tǒng)一了六國。雖然時間不長,便天下大亂,但是這亂和布衣之怒還是沒有多大的關(guān)系,因為不久就又生出一位漢天子來,那位漢天子發(fā)起怒來,也還是很讓人膽戰(zhàn)心驚的。而且,接下來的2000多年的歷史,“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的天子之怒,還是遠遠大于“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布衣之怒的。

所以,秦王所說的“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的布衣之怒,差不多就是真理了。因為“歷史證明”,布衣之怒,確實無非就是摘掉帽子,扔掉鞋子,以頭搶地罷了。有位叫林則徐的先生,身居高位,竟在大堂之上寫下“制怒”二字,為什么要“制怒”?是怕自己跟老百姓發(fā)脾氣嗎?不是,他的制怒,是怕自己跟皇上慪氣,因為他知道,生氣是沒有用的,只有忍耐,耐心地等待“天心自轉(zhuǎn)”。一個身居高位的兩廣總督尚且如此,況一介布衣乎?

古時候的事情我們知道的不多,但是現(xiàn)在的事,我們看的卻不少,讓你發(fā)怒的事何止千件萬件。但是,許多時候都是敢怒而不敢言,甚至有時候連怒竟也不敢。你的上司把自己當成天子,在一個單位里,為所欲為,哪一個人敢發(fā)布衣之怒?工作中不順心的事多去了,哪一個敢和上司頂撞?扣你的工資,撤你的職,哪個不忍氣吞聲?大家嘁嘁喳喳,頭又發(fā)怒了,便都大氣不敢出,不知禍事又要降臨誰的頭上;當官的貪污腐化你發(fā)怒,當官的坐好車子你發(fā)怒,當官的搬進漂亮的別墅你發(fā)怒,可是布衣之怒除了讓自己氣破肚皮之外,毫無作用,無可奈何。所以還得盼包青天出來主持正義,盼上級領(lǐng)導出來親自批示,拍案而起。

那位從美國回到臺灣的龍應臺女士,寫了一篇《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的文章,在臺灣引起極大反響。后來,這篇文章被介紹到大陸來,很多人恍然大悟,是啊,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但是他們忘了,中國人可以對誰生氣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