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猜 疑 效 應 質(zhì)疑精神可嘉,猜疑精神可怕(1)

每天懂一點經(jīng)典心理學 作者:江樂興


質(zhì)疑精神本是人類特有的探索世界的一大利器,但是過分質(zhì)疑,就變成了猜疑,就容易杯弓蛇影,這無疑就是一種病態(tài)。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因為疑心過重而錯殺好友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故事的概況是這樣的:

曹操刺殺董卓敗露后,與陳宮一起逃到呂伯奢家。由于曹家和呂家是世交,因此呂伯奢見到曹操非常高興,便吩咐家人殺一頭豬款待他。可是當曹操聽到磨刀聲和“縛而殺之”一詞時,疑心大起,以為呂伯奢的家人要殺他,于是不問青紅皂白,把呂伯奢一家殺了。

猜疑心理是一種由主觀推測而對他人產(chǎn)生不信任感的復雜情緒體驗。猜疑心重的人往往疑心重重,喜歡無中生有。比如,有幾個人背著他講話,他就懷疑他們是在講他的壞話;別人對他態(tài)度冷淡一些,就以為別人對自己有看法。

猜疑心重的人對外界和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非常敏感,別人很簡單的一句話,他可能琢磨半天,努力挖掘其中的“潛臺詞”,這樣很難輕松自然地與人交往,久而久之會嚴重影響自己的心情,也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

猜疑的人喜歡編造“假想敵”,樹立一個猜疑的目標,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標,就像一個圓圈一樣,越畫越粗,越畫越圓。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疑鄰偷斧”的寓言:

有個人的斧頭丟了,懷疑是鄰居的孩子偷的。從這個假想目標出發(fā),他開始觀察那個孩子的言談舉止、神態(tài)儀容,發(fā)現(xiàn)他的一舉一動都是偷斧子的樣子。思索的結(jié)果進一步強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標,最后他斷定那個賊就是鄰居的孩子??墒?,不久他在家里找到斧頭后,再看那個孩子,發(fā)現(xiàn)他一點也不像偷斧賊。

猜忌成癖的人,習慣于捕風捉影,喜歡節(jié)外生枝,愛說三道四,好挑事端,其結(jié)果只能是自尋煩惱,自作自受,害人害己。猜疑心是可怕的蛀蟲,會吞噬健康的心靈,最終可能導致悲劇的發(fā)生。

猜疑心重的人不愿意公開自己的信息,不喜歡與人坦誠交流,他們整天悶悶不樂、郁郁寡歡。由于自我封閉,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輸入和真情的流露,他們可能從懷疑別人發(fā)展到懷疑自己,進而變得沒有自信,變得自卑、怯懦、消極、被動。

猜疑效應給我們的啟示

啟示1:不要沖動,要用理智思考

疑心重的人通常很敏感,發(fā)現(xiàn)一些征兆便陷入沖動的情緒當中,然后胡思亂想,縮小攝取信息的范圍,并且將所有的分析、推理和判斷建立在這些只證明自己設想的信息上,這就是典型的循環(huán)證明法,當然會以假亂真,從而自圓其說。

當懷疑的念頭萌生時,應當立即尋找這個念頭產(chǎn)生的原因,在沒有形成循環(huán)思維之前,要積極引進正反兩個方面的信息,而不要輕易為自己的懷疑提出主觀的單方面的依據(jù)。在出現(xiàn)懷疑跡象時,一定要控制住自己混亂的思想,提醒自己不要想太多,提醒自己別人沒有那么壞,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準備懷疑的對象,在毫無客觀證據(jù)證明自己的懷疑時,請立即停止懷疑。

比如,那個多疑的農(nóng)夫,如果斧子丟了之后能冷靜地想一想:斧子會不會是自己砍柴時忘了帶回家,或者是掉在回家的路上了?那么可能就不會無端地猜疑鄰居的孩子?,F(xiàn)實生活中的許多猜疑,在被戳穿之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那么可笑,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頭腦被封閉性思路所主宰,會覺得一切猜疑都是合情合理的。因此,理智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啟示2:被誤會時,敞開心扉交談

在生活中,被人誤會是正常的,關(guān)鍵是我們要有消除誤會的能力與方法。當你被人誤會時,要盡快想辦法消除誤會,不然別人對你的誤會就容易演變?yōu)椴乱?,就可能越來越糟糕。所以,如果你有勇氣、有誠意的話,最好能同懷疑你的人開誠布公地交談,以便弄清究竟自己怎么被人誤解了,從而使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注意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