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小男孩在父親的陪伴下去了丹麥,在安徒生的故居前,父親又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安徒生是一位偉大的童話作家,可他是一位鞋匠的兒子,他曾經(jīng)就生活在這棟閣樓里?!?/p>小男孩叫伊東·布拉格,他的父親是一位水手,每年往來于大西洋各個港口。雖然家境貧窮,但伊東·布拉格憑借努力,成為了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獲普利策獎的黑人記者。
20年后,伊東·布拉格在回憶童年時光時說:“那時我家很窮,父母都靠出苦力為生。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認為像我們這樣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親讓我認識了梵高和安徒生,這兩個人告訴我,上帝沒有輕看卑微?!?/p>
一個人難以認識自己,有時候是因為受到了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一個生活在貧窮中的孩子,可能會認為自己的命運是卑微的,認為自己是永無出頭之日的,于是他就產(chǎn)生了自卑的心理,這種不良心理又會影響他客觀、公正地認識自己的優(yōu)缺點,這樣他就很容易迷失自己。
伊東·布拉格的父親是明智的,他懂得用偉大的成功者來激勵孩子,讓孩子懂得了“不能因貧窮而自卑”的道理,也讓我們明白:人最大的劣勢不在客觀的物質(zhì)條件,而在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 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人一旦沒有了自知之明,就容易因貧窮而失去自信,喪失進取之心,就容易陷入悲觀沮喪的情緒,這才是最可怕的劣勢。
尼采曾經(jīng)說過:“貧窮的人沒有權(quán)利悲觀。”因為貧窮可能是與生俱來的,那是我們無法選擇的,就像我們不能選擇生命的形式一樣,但是我們可以選擇生命的內(nèi)容,讓生命變得飽滿而充實,這就需要首先認清自己的優(yōu)缺點,以飽滿的斗志去積極進取。
啟示2:通過別人來充分認識自己
“認識自我”一直是縈繞在人們心頭的一個難題。中國有句成語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希臘戴爾波伊神托所的入口處矗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寫著“認識你自己”五個醒目大字,這都充分表明認識自己是多么重要。然而認識自我并非單純靠自己,有時候借助別人來認識自己,往往更為客觀、公正。不是有句話叫“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嗎?
“旁觀者清”,通過別人來充分認識自己,就是從他人看我們的眼神、對我們說話的語氣、態(tài)度中來了解自己言行的對錯和自己的社會處境,從而調(diào)整自己的言行舉止,以此來完善自我,達到目標。
(1)開放自我,積極與人交往
想象一下,一個人離群索居,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小圈子里,就不可能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也就很難從自己接觸到的那些人身上來認識自己。因此,想要通過別人來認識自己,首先就要開放自己,積極與人交往。與越多的人交往,就越容易更全面地認識自己。
當然,這里的開放自己是有一定限度的,對于自己的隱私自然不能公之于眾。同時還有一個地點和對象的問題,比如,你在大街上當眾披露個人的隱私,別人一定會認為你有毛??;如果你對喜歡搬弄是非、喜歡閑言碎語的人開放自己,別人可能會把你的事情張揚出去。因此,應(yīng)該向那些自己信得過的、知道對方情況的朋友開放自己,吐露自己的心聲,從對方傾聽的態(tài)度上來判斷他對你的態(tài)度和評價。
(2)細心觀察,通過別人的態(tài)度來認識自己
唐太宗李世民說過:“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人為鑒,可明得失?!边@既是虛心的表現(xiàn),也是充分認識自己的有效途徑。這就是說要把別人的態(tài)度當做一面心理鏡子來認識自己。就像心理學(xué)家柯里所說:“人與人之間可以互相作為鏡子,都能照出他面前的人的形象?!眲e人是親近你,還是疏遠你,別人是肯定你,還是否定你,別人是尊重你,還是怠慢你,很容易從別人對你的態(tài)度上反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