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悲傷之余,項羽也增加了更多的責任感。叔叔項梁在的時候,什么都靠叔叔庇護,甚至說整個家族都靠叔叔一個人撐著。今天叔叔不在了,項氏家族的希望都落到了自己的頭上,自己不努力怎么能行?必須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不能總是這么沉默下去。一定要找機會,把兵權奪回來,重振叔叔留下的基業(yè),繼續(xù)自己立志圖秦的理想。他不能讓爺爺項燕失望,不能讓叔叔項梁失望,也不能讓項家人失望。
面對楚懷王的排擠和打壓,項羽既服從又不甘心,然而為了盡快實現(xiàn)滅秦的夙愿,項羽屈尊做了宋義的副將,并且積極地為宋義獻言獻策,可是宋義不懂軍事,又從未領過兵打過仗,最終二人發(fā)生了嚴重分歧,那么面對宋義的傲慢無理,項羽又是如何應對的呢?這里體現(xiàn)出了項羽怎樣的做事智慧呢?
就在項羽暗中下決心奪回兵權的時候,機會來了。項羽和宋義之間就北上救趙的問題發(fā)生了分歧,這種分歧促使項羽下定了殺宋義奪兵權的決心。
事情的發(fā)展是這樣的。
宋義率領大軍北上救趙,走到安陽這個地方,他不走了,并且,一停就是四十六天,搞得將士們都很奇怪。
項羽對宋義說,現(xiàn)在秦軍攻打趙國的戰(zhàn)事很急,我們現(xiàn)在需要迅速出擊,與趙軍里應外合,定能打敗秦軍。
宋義卻說,現(xiàn)在秦軍進攻趙國,應該先讓秦趙相爭。如果秦軍勝了,也必然會疲憊不堪,那個時候再進攻也不遲。如果趙勝了,立即西向攻秦,因為楚懷王有約,先入關者為王。我們不能把這個好機會白白送給劉邦。這是一種典型的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思維邏輯。
但是,項羽卻不這么認為。他認為,秦和趙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的,趙國剛剛成立,力量還很弱小。以秦的強大力量進攻新建立起來的趙國,勝負根本沒有懸念,現(xiàn)在趁著趙還沒有被攻破,應該聯(lián)合救趙的各路諸侯,與被圍困的趙軍內外夾擊,迅速攻秦,這樣才有勝利的可能。如果秦一旦消滅了趙國,楚軍根本就沒有勝利的機會。
宋義聽了項羽的建議之后,很不以為然。宋義對項羽講,打仗斗狠我不如你,但是,要講究用兵、講究策略,你項羽就不如我宋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