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司馬遷打破常規(guī),開創(chuàng)了對歷史人物評價的一個新理念:不以成敗論英雄。也就是說,對一個人的評價,不僅要看結(jié)果,還要看過程;不僅要看眼前,還要看長遠;不僅要看物質(zhì)的,還要看精神的。
確定了這樣一個標準之后,司馬遷用兩種形式表達自己對項羽的崇敬之情。
一是給了項羽一個很高的禮遇。
我們中國人在人生價值的選擇方面,有一個傳統(tǒng)觀念,就是要留名青史。對這一點,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有一句著名的詩句說得最清楚、最直白: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就是說,不管你是達官顯貴,還是一介草民;不管你是腰纏萬貫,還是一貧如洗,最終都會走向生命的盡頭。這是自然的法則,誰也無法違背。你說你靠權(quán)力,靠金錢,向天再借五百年,那是絕對不可能的,這是生命中最大的公平。
既然如此,人生奮斗的意義是什么呢?那就是要在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姓和名,通過后人的記憶來延續(xù)自己的生命和價值。
這種理念,或者說這種人生價值的追求對我們中國人有一種強烈的約束作用。也就是說,人要做好事、要做善事,要在身后留一個好的名聲,不要讓后人戳著自己的脊梁骨罵,讓自己的子孫都抬不起頭來,跟著挨罵。
在《史記》中,司馬遷不僅詳細地記錄了項羽的一生,讓項羽留名青史,更重要的是,他用的是“本紀”的形式。要知道,“本紀”里記錄的都是三皇五帝和秦皇漢武這樣的歷代帝王。項羽并沒有登上過帝王之位,司馬遷這么安排項羽,足以說明,項羽的人生有他獨特的魅力,有他獨特的歷史功績。
二是給了項羽一個高度的評價。
面對項羽短暫而又波瀾壯闊的一生,司馬遷在《史記》中發(fā)出了如下感慨:
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意思是說,在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的大背景下,項羽崛起于民間,無論自身的背景還是實力,與其他諸侯相比都不算太突出,可以說是力量小、基礎(chǔ)弱。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項羽卻在各路起義軍中脫穎而出,在三年內(nèi)就把強大的秦朝推翻了。這還不算,秦朝被推翻后,項羽將秦始皇剛剛統(tǒng)一的天下又分封為十八個諸侯國,并獲得了天下的實際控制權(quán),自封為西楚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