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晚期,一個普遍的亞文化在美國出現(xiàn),這是由一些覺得社會太重物質(zhì)、太科技化的年輕人所形成的。這個團體包括政治激進分子?“脫離”主流社會制度的“嬉皮士”。這些年輕男女唾棄社會上對物質(zhì)無止盡的追求,比如,累積愈來愈多的車子、愈來愈大的房子和無窮無盡的商品。相反地,他們希望能處在一個更具人道精神的社會,比如,分享、愛、與環(huán)境和平相處。這股亞文化反映在政治上,便是反對美國卷入越戰(zhàn),并鼓勵美國年輕人拒絕征召。(Flacks 1971;Roszak 1969)
當一種亞文化很明顯且刻意地反對主流文化的某些方面時,這種亞文化被稱為反文化(counterculture)。反文化一般都在年輕人中興起,因為他們涉入現(xiàn)存文化程度最輕。多數(shù)情況下,一個20歲的年輕人比?個依照主流文化形態(tài)生活了60年的人更易適應(yīng)新的文化標準。(Zellner 1995)
自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襲擊之后,美國人才認識到,在他們的國家里存在著一股由恐怖主義團體所構(gòu)成的反文化潮流。居住在北愛爾蘭、以色列、巴基斯坦和世界上許多其他地方的人,也都感受到這種反文化??植乐髁x分子在世界上的組織,不盡然一定是由外國人支持的,有時候,對自己國家政策失望的人,也會采取暴力方式。
文化震撼
當人們處于一種陌生的文化中時,假如他感到失去方向、不知所措、不適應(yīng),甚至害怕,那他可能正在經(jīng)歷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舉例來說,假如一個美國公民在中國的某些地方旅游,且想品嘗當?shù)孛朗?,他可能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道特別的菜肴竟然是狗肉。類似地,一個來自嚴格伊斯蘭文化的人,當?shù)谝淮慰吹矫绹蜌W洲普遍存在的撩人服飾和對情感露骨的表達時,他可能也會感到震驚。
某種程度上,我們會把社會中的文化習(xí)俗視為理所當然。因此,當我們意識到其他文化和我們文化的“生活方式”不一樣時,我們常常會覺得驚訝而且困擾。事實上,我們覺得很奇特的習(xí)俗,在別的文化中,可能既正常又適當,而我們的民德與民俗在別人眼里,也可能是詭異的。
族群中心主
許多日常的陳述都反映出,我們認為自己的文化最好。我們用諸如“未開發(fā)”、“落后”和“原始”這樣的詞來描述其他社會?!拔覀儭彼叛龅氖亲诮?;“他們”所信仰的是迷信與神話。
人自然而然地會用自己文化的觀點來評價其他文化。社會學(xué)家威廉?格雷厄姆?薩姆納(William Graham Sumner 1906)用族群中心主義(ethnocentrisim)一詞來表示,認為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應(yīng)作為規(guī)范,并表示自己的文化優(yōu)于其他文化的傾向。族群中心主義的人認為,其族群是定義文化的中心,而所有其他文化則偏離了“常軌”。
最?,族群中心主義的產(chǎn)生使美國在伊拉克政府進行民主改革中所做的努力變得復(fù)雜。在2003年伊拉克戰(zhàn)爭之前,美國的策劃者假設(shè)伊拉克人將會像“二戰(zhàn)”后的德國和日本一樣適應(yīng)一個新形式的政府。但是,伊拉克文化并不像德國文化和日本文化那樣,伊拉克人對家庭和家族的忠誠被置于愛國主義和維護共同利益之上。一個國家近一半的人口,甚至那些居住在城市的人們都選擇近親結(jié)婚,所以公民在政府和商業(yè)貿(mào)易中都傾向于支持自己的親屬。那為什么還要信任來自家庭以外的陌生人呢?西方人批判伊拉克的裙帶關(guān)系,對于伊拉克人來說卻是一種易被接受的、值得欽的習(xí)俗。(Tierney 2003)
沖突理論家指出,族群中心主義的產(chǎn)生是為了貶低別的族群,并且讓別人沒有獲得公平的機會。而功能論者主張,族群中心主義的存在,是借由提倡族群優(yōu)越以維持機械團結(jié)感。借由貶低別的國家與文化,可以強化我們的愛國意識,并且證明我們的生活方式優(yōu)于其他文化。但是,這種社會穩(wěn)定卻傷害了其他民族。當然,族群中心主義也不僅限于美國人。來自非洲文化的人會非常驚訝,美國小孩對父母竟然會如此不尊重;印度人一定會對美國人把貓和狗養(yǎng)在室內(nèi)感到反感;很多阿拉伯和亞洲的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者士認為,美國是?敗、墮落而且注定要毀滅的。在這些人心中,他們可能覺得自己的文化優(yōu)于美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