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tài)攝影
照相是1839年發(fā)明的,但是電影還得等到1872年第一次動態(tài)攝影試驗成功之后才有可能出現。那一年,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利蘭·斯坦福(Leland Stanford)要求一位名叫愛德華·慕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的英國攝影師為奔跑的馬匹拍攝照片。斯坦福是想贏得一場打賭--他認為當一匹馬跑起來的時候,它的四條腿都會瞬間離開地面。慕布里奇架起了一系列照相機,將快門都連上線。當馬匹跑過來的時候,這些線會牽動快門然后拍下一系列照片。慕布里奇不但幫助斯坦福贏得了打賭(有些照片確實顯示出馬的四條腿都離開了地面),而且還發(fā)現在按順序觀看時這些照片產生了動感。
從窺視秀到放映
在慕布里奇進行演示之后的幾年中,美國、法國和英國的幾位發(fā)明家都在同時為動態(tài)圖片的拍攝和放映開發(fā)新的技術。美國發(fā)明家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和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奧古斯特·盧米埃爾(Auguste Lumi re)和路易·盧米埃爾(Louis Lumi re)〕首次在這個領域內實現了突破。愛迪生于1889年完善了他用于拍攝動態(tài)圖片的活動攝影機(kinetograph),以及用來放映這些圖片的電影視鏡(kinetoscope),并使用了喬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于同年發(fā)明的活動賽璐璐膠片7(在膠片之前使用的是平板玻璃)。
鎳幣影院
愛迪生過了一段時間后才有了向公眾放映電影的想法,之前他不過是將活動畫面看作是他1877年發(fā)明的留聲機的視覺陪襯。從這個方面來說他的確是走在了時代的前面,并預示了電視和家庭錄像時代的到來。當愛迪生最終于1896年推出了第一臺名為“維太放映機”(Vitascope)的影院放映機時引起了轟動。很快各種小型的電影院隨處可見。它們被稱為鎳幣影院(nickelodeon),因為當時的入場費為五分鎳幣(nickel),而odeon是希臘語,意思是“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