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和藝術
有人喜歡漢字,想要把它推廣到全世界去。有人不喜歡漢字,想要對它進行改革,甚至要把它廢除。為什么這兩種相反的思想同時存在?客觀的答案是:漢字本身有兩面性,一方面是技術性,另一方面是藝術性。
文字是從圖畫發(fā)展而成的。原始圖畫向兩方面發(fā)展,一方面發(fā)展成為圖畫藝術,另一方面發(fā)展成為文字技術。圖畫藝術是欣賞的,文字技術是實用的??墒?,文字從娘胎里也帶來了藝術基因,因此文字本身也有技術性和藝術性兩個方面。文字要學習容易,書寫方便,傳輸快速,便于打字,便于在電腦上進行文字處理,這些是技術性的要求。文字要寫出來美觀,要發(fā)展成為書法(書道)藝術,懸掛起來裝飾廳堂,給人看了得到精神愉快,這些是藝術性的要求。
任何文字都有技術性和藝術性的兩面性,可是拼音文字技術性強而藝術性弱,漢字技術性弱而藝術性強。什么道理呢?因為,文字離開原始圖畫越是近、就藝術性越強,離開原始圖畫越是遠、就藝術性越弱。拼音文字離開原始圖畫很遠了,藝術基因變?nèi)趿?,所以拼音文字雖然也要求寫得好看,可是拼音文字的書法藝術發(fā)達不了;在書寫技術從手寫進而為機械打字、又進而為電腦處理以后,依靠手工的書法藝術退化了。漢字不同,它離開原始圖畫不很遠,比拼音文字至少要接近兩千年,因此它的圖畫基因沒有退化。漢字的書法藝術,在其他意音文字如丁頭字、圣書字等都退出歷史舞臺以后,真是獨步世界。
圖騰和團結
文字的圖畫性和文字的圖騰性有密切關系。每一個民族都把自己的獨特的文字作為民族圖騰,把它作為自我認同和自我肯定的標記,把它作為民族團結的象征。于是,造出了文字是上帝恩賜的神話,造出了本民族的文字之神。丁頭字是命運之神那勃所創(chuàng)造。圣書字是知識之神托特所創(chuàng)造。希伯來文是摩西所創(chuàng)造。希臘文是何莫斯所創(chuàng)造。婆羅米文是梵天大帝所創(chuàng)造。漢字是黃帝的史官倉頡所創(chuàng)造;倉頡四目,生而知書,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伊斯蘭教認為,改變阿拉伯文一個字母就會天崩地裂。中國的傳統(tǒng)認為,一點一畫無非地義天經(jīng)。
舊時代各處都有敬惜字紙的勸告書;如果把字紙丟到茅廁里去,那是要雷打的!在這種文字圖騰的傳統(tǒng)下面生活了一輩子的人們,看到神圣的漢字被簡化了,甚至要把漢字改寫成洋鬼子的拉丁字母,心中怒火萬丈,那是合情合理的。圖騰主義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它保護了文字的穩(wěn)定性,保護了民族的存在和團結。
寶貝和包袱
從古代文明轉(zhuǎn)變到現(xiàn)代文明的歷史轉(zhuǎn)折時期,漢字的兩面性還表現(xiàn)為兩種文明之間的矛盾。這時候,漢字既是古代文明的寶貝,又是現(xiàn)代文明的包袱。漢字不等于漢文化,漢文化的含意大于漢字。漢字是記錄漢文化的主要符號系統(tǒng)。
漢字記錄的漢文化被稱為漢字文化。漢字文化是人類傳統(tǒng)文化中間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個系統(tǒng)。不僅中國人當它寶貝,全世界的人也當它寶貝。國際旅游家認為,中國的最寶貴的旅游資源就是長城、兵馬俑和漢字;埃及的最寶貴的旅游資源就是金字塔和圣書字。中國人一直自我陶醉在傳統(tǒng)的漢字文化之中。
可是,歷史是無情的。中國人發(fā)明了指南針和火藥,西洋人把它們發(fā)展為輪船和大炮,在鴉片戰(zhàn)爭中打開了閉關自守的滿清帝國的大門。從此,中國不再是天下的中心了,變成地球上的邊緣地區(qū)遠東了。
日本的維新運動成功了;中國的維新運動失敗了。當時有一批左傾幼稚病的愛國知識分子,大聲疾呼,救國!怎么救呢?他們手無寸鐵、腰無分文,既沒有武力來掀起革命,又沒有資本來發(fā)展經(jīng)濟,手中唯一的武器是一支禿筆。他們想用這支禿筆,憑著一股堂吉訶德的勇氣,向漢字開戰(zhàn),作為改革教育和更新文化的革命起點。他們認為,漢字作為寶貝是過去的光榮,漢字作為包袱是今天和明天的麻煩。從清朝末年開始,一個漢字改革運動不斷地進行著,像大海里的一葉小舟,在洶涌的波濤中間一起一落。
他們的力量微弱得可笑。八十年來,他們的成就微不足道。他們唯一的貢獻是,像皇帝的新衣故事中間的小孩,說穿了中國傳統(tǒng)文明的漏洞。因此,他們被看作是大逆不道。不過,一旦認出了地球是環(huán)繞著太陽轉(zhuǎn)的,再要肯定太陽是環(huán)繞著地球轉(zhuǎn)的,就非常困難了。同樣,一旦認出了漢字既是寶貝、又是包袱,再要肯定漢字只是寶貝而不是包袱,也就非常困難了。
中庸之道
改革主張有激進和溫和的區(qū)別。激進主張認為,漢語不行了,要改說萬國通話;20世紀用漢字是時代錯誤;漢字必須廢除,改成某種拼音文字。瞿秋白受了蘇聯(lián)十月革命的影響,肯定文字有階級性,漢字是地主階級的文字,跟無產(chǎn)階級格格不入。憤激的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溫和主張認為,廢除漢字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明智的。可行的辦法是:整理漢字,減少它的學用不便,制訂一套表音字母,用作漢字的幫手。20世紀20年代就從事新語文運動的葉籟士提出,整理漢字要實行四定: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歷史永遠是在矛盾中前進的。有古無今、厚古薄今是不成的。有今無古、厚今薄古也是不成的。唯一的前進道路是厚今而不薄古。這就是認清漢字的兩面性,使技術性和藝術性兩個方面各得其所,在兩難之間,取中庸之道而前進。
1997年修訂
時年9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