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卒后迄今六十余年,其人已為世所久忘,其書亦罕見其全貌?!?/p>
若不是買到這本《諸子概論》,還不知道民國時期的學術(shù)大家中有位陳柱先生。
該書封面上印著“陳柱著,王云五主編”。對這兩個名字,一個比較熟悉,一個非常陌生。想:憑王云五的交游和眼光,物色一個作者,在不算長的篇幅里說得清諸子,應(yīng)該不會走眼。
在百度搜索框里填上“陳柱”二字,鼠標一點,眼前一亮,覺得民國時期學界一角人跡罕至的風景被揭開了一個縫隙,值得一看。
陳柱(1891-1944),字柱尊,廣西北流人。其父為前清秀才,自有庭訓。陳柱早年在日本讀的中學,回國讀本科時,考入南洋大學,就讀于電機系。雖讀理工,但他有文學專長和極濃的文史興趣,后來改攻國學,終成大家。一個學者,心底最親近的知識領(lǐng)域,終歸是其安身立命的佳處。
求學過程中,陳柱讀書極多,其《莊子內(nèi)篇學自序》說:“回憶畢業(yè)南洋時,以文學受之于錫山唐蔚之先生。于經(jīng)獨好《易》《詩》《書》,于史獨好馬班,于子獨好老莊荀韓,于文獨好楚辭漢賦,又好《說文》之學。同學聞風興起,嘗請柱講論群書。聽者恒二三十人,忘其班級之高下。校長知其然也,亦以極廣之寢室置柱,每下午四時下課,而室未嘗不為之滿,且莫不正襟危坐以聽,聽時儼如師生。雖今之上庠講壇,其肅穆不能及也。凡所論壇,以老莊及辭賦為多。”
二十五歲上,陳柱當了廣西省立梧州第二中學校長。經(jīng)其勵精圖治,興圖書館,造學校林,紀律嚴明,校風融融,有領(lǐng)全省教育風氣之先的成績。1924年,陳受聘于大夏大學,任教授、國文系主任;翌年,兼任暨南大學、光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陳于講臺上誨人不倦,激揚后生,更于書房中青燈黃卷,著述不輟。1929年,“陳柱尊叢書”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居然達四十三種。其中《周易文法讀本》、《尚書論略》、《大學通義》、《中庸通義》、《春秋公羊集解》、《說文解字釋要》、《老子古義今解》、《莊子通》、《史記義例》、《文心雕龍增注》、《先秦文學概要》、《國學新論》……在中國文史經(jīng)典領(lǐng)域簡直是無所不至,足以讓人再次想到金克木先生“書讀完了”的一代風采。學養(yǎng)如此,論列諸子當然駕輕就熟。
作者聲明,在范圍上,“本書所論述,以司馬談所論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為限”;在內(nèi)容上,“最注重于個人之基本觀念,及政治教育二者”。作者依據(jù)這兩個重點,亦循《漢書·藝文志》分屬,把晏子請進儒門,排在孔子之后,孟、荀之前,是該著獨出心裁之處。作者以《晏子》全書中“愛民、尚儉、崇禮”等要旨一一“細究其立說之宗旨”,證明其學說確系儒家,而未被“《晏子》書多毀孔子之言”的表象所蒙蔽。
不知是什么原因,學問這么大的一位教授,后來似乎失蹤于中國學界。有研究者感嘆,“自先生卒后,迄今六十余年,其人已為世所久忘,其書亦罕見其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