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油餅干
1夸脫面粉
3大匙牛油
1/2小匙蘇打,用熱水溶化
1小鹽匙的鹽
2杯原味的牛奶
將牛油揉搓進面粉中;像做派皮那樣,用刀把牛油切成小粒,混進面粉中,更好。加進鹽、牛奶、蘇打,混合均勻。和成一個球,置于撒了面粉的案板上,用面搟半個小時,不時翻動面團,搟成均勻的一片,厚約四分之一寸或者更薄。用叉子戳面皮,以中溫烤至脆硬,置于薄棉布袋中,吊掛在廚房中兩天,使其風干。
(除非你生性固執(zhí),或家有一位瘋狂的廚子,否則大概一輩子也沒法嘗到諸如此類的東西。幸好我們曉得,世上還有人不只吃過我們用來配燉牡蠣的那種叫做牡蠣餅干的無味玩意兒,也嘗過別的東西。)
我吃過最好吃的燉牡蠣,是道爾斯鎮(zhèn)客棧燒的。它之所以那么美味,很可能是因為我前頭在路上奔波許久,當時的天氣又幾乎冷得讓我眼球發(fā)痛。也說不定是由于我很喜歡那個窄小黝黑的房間、靜靜地坐在吧臺邊的荷蘭農(nóng)夫,還有那一股干凈卻十足陽剛的氣味。凡此種種,都讓我覺得能坐在那兒真是件幸福的事,再加上我早已聽說這個地方,期盼了很久,才等到這一天,心情自然更加激動?;诜泊朔N種的理由,那牡蠣嘗來遂比我以前吃過的都要好吃,何況,它是真的好吃。
我記得,掌廚的是位清瘦的老先生,他用了三口銅制煮鍋來做菜。并以一種漠然的語氣說,都柏林的燉牡蠣也還不錯,不過當然比不上他做的。他在柜臺后面狹長的走道踱來踱去,邊說邊把一盤餅干和一大只裝有深色雪莉酒的玻璃搖杯,放在我的面前,眼光則隨時在注意那三口煮鍋,不時走過去搖晃一下鍋子,倒一點兒東西進去。
他從一大塊冷牛油里切下一點,放進最小的那口鍋子里,等牛油熱到冒泡了,將鍋子移置爐子的后方。他把從殼里現(xiàn)剝下來的牡蠣,放進次大的鍋中,隨手把殼扔到柜臺下方的垃圾桶里。第三口鍋子比較深,不像另兩口鍋子那么淺平,而較像是真正的煮鍋。他倒了一品脫左右的牛奶到這口鍋子里,煮到牛奶表面開始震動。他以銳利的眼光留心著三口鍋子,所以不論是牛油、牡蠣還是牛奶,全在他的掌控之中。
他燒熱牛油,等到油的泡泡都平息了以后,迅速將它倒在牡蠣上面,不斷地攪動,那手法和圣米歇山一位老太太煎蛋卷的方法如出一轍。如是一分鐘,而非如許多食譜講的三分鐘或甚至五分鐘后,他把鍋中的牡蠣,從他狐疑的鼻前倒入正開始冒煙的牛奶鍋里,倏地加進紅椒和鹽。沒待我回過神兒來,我老掛在嘴邊、期待多時的燉牡蠣,便已在我的鼻下,而那位老當益壯的老先生,正站在我跟前,看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