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時,就在朱可夫下達進攻命令一小時后,科涅夫也命令烏克蘭第1方面軍發(fā)起進攻,強渡尼斯河。經(jīng)過猛烈的炮火準備后,攻擊行動正式發(fā)起。但科涅夫并未像朱可夫那樣進行大規(guī)模的地毯式轟炸,他的炮兵部隊根據(jù)所掌握的德軍防線和堅固支撐點的確切位置,對這些目標進行了定點清除。其他一些炮兵則為進攻部隊開辟一條通道,以便大部隊在渡河后能夠順利推進。為了掩護蘇軍部隊在黎明時的軍事行動,科涅夫派出一支配備有特殊裝備的伊爾-2型戰(zhàn)斗轟炸機編隊在尼斯河上超低空飛行,釋放出厚厚的一層白色煙霧。這時,德軍防空炮火開始射擊,但不太密集。蘇軍戰(zhàn)機在河谷上空50英尺高度上下盤旋,在400公里長的尼斯河兩岸形成了一道煙霧地帶??颇蛴媱澮圆己栈魻柎暮吞乩镓悹枮橹行?,在大約80公里寬的正面上發(fā)動攻擊。如果煙幕能夠奏效,德軍將無從得知蘇軍具體從何地發(fā)動進攻。幸運的是,自然條件當時對蘇軍非常有利,空氣干燥,微風習習,風速只有米/秒,蘇軍制造的人工煙霧不至于很快消散。再加上一些被炮火引燃的森林和村落所產(chǎn)生的黑煙,整個煙幕的濃度和高度恰到好處,非常適合蘇軍渡河的需要。
經(jīng)過40分鐘的有針對性的地面和航空火力準備,科涅夫下令部隊開始渡河。濃煙遮住了德國人的觀察哨,蘇軍從150個渡口發(fā)起進攻。第一梯隊搭乘突擊艇沖向河對岸,身后同時拖帶著便攜式的橋梁設施。戰(zhàn)斗工兵們勇敢地跳入齊頸深的河水中,把橋身連接在一起,同時還爭分奪秒地搭建了多個人工渡口。早晨6時剛過,先是自行火炮和85毫米口徑反坦克炮,緊接著是坦克和大批步兵通過橋梁和渡口抵達對岸,對剛剛奪取的西岸橋頭堡進行鞏固。這時,煙幕開始逐漸散去,蘇軍基本實現(xiàn)了作戰(zhàn)目標。7時35分,蘇軍已經(jīng)奪取150個渡口中的133個,并開始正常運作。科涅夫得到報告稱,普霍夫將軍的第13集團軍和雷巴爾科的近衛(wèi)坦克第3集團軍在特里貝爾與德軍遭遇,成功突破了對方防線的中間地段。與此同時,在東岸炮火支援下,新奪取的橋頭堡內的蘇軍坦克和火炮也投入了戰(zhàn)斗,掩護工兵部隊搭建更加大型的橋梁,為重型火炮順利渡河創(chuàng)造條件。上午8時,第一座承重30噸的重型橋梁搭建成功;上午11時,第一座承重60噸的橋梁正式啟用。
根據(jù)科涅夫的判斷,上述成就標志著眼下正是將第二梯隊投入戰(zhàn)斗、突破德軍防線直逼柏林的時機了。在D.D.列柳申科將軍麾下的近衛(wèi)坦克第4集團軍的近衛(wèi)第29摩托化步兵旅和近衛(wèi)第16機械化旅的支援下,近衛(wèi)坦克第62旅于正午時分越過尼斯河,奉命以最快速度脫離步兵,向著柏林城全速推進。為了爭奪柏林這個“最大的戰(zhàn)利品”,朱可夫和科涅夫均使盡渾身解數(shù)進行角力?! ?/p>
但就在此時,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在這場競賽中正處于劣勢,崔可夫的近衛(wèi)第8集團軍和其他主攻部隊仍在豪普坎諾爾與德軍進行激戰(zhàn)。他們也取得了一些進展,在空軍對德軍重炮陣地進行轟炸后,地面突擊部隊突破了德軍“前沿防御區(qū)”內的兩道防線。但德軍第三道防線構筑在澤洛高地最底部至較高的斜坡之間,仍然被德軍死死據(jù)守。蘇軍擔任主攻任務的是第47集團軍、突擊第3軍、突擊第5軍和坦克第9軍。由于進攻受阻,突擊部隊被迫重新部署并保持散開隊型,希望找到一條相對容易的進攻路線攻上這片崎嶇不平的高地。在反復爭奪之后,蘇軍坦克和步兵最終只推進了幾千碼,他們不是撞上敵人隱蔽良好的堅固支撐點,就是被敵人猛烈火力擊退。歷史學者約翰·托蘭根據(jù)一名曾經(jīng)參加過這場戰(zhàn)斗的德軍士兵格哈德·科德的回憶,再現(xiàn)了這樣一個場面:
發(fā)動機的轟鳴聲和履帶的撞擊聲驚天動地,整個大地都在顫抖。他剛扛起一柄“鐵拳”反坦克火箭筒,突然從身后傳來一陣尖利的呼嘯聲,88毫米口徑的炮彈“嗖嗖”地從頭頂飛過,落在第一波(蘇軍)坦克上面,至少有6輛被擊中起火。但是,緊接著另一波坦克又涌了上來。在紅色火焰的映襯下,它們的輪廓非常清晰,無助地等待著火炮對它們發(fā)起毀滅性的打擊。這時,蘇軍步兵從大火中間沖了出來,他們至少有800人,一邊吶喊著一邊像發(fā)瘋一樣混亂地沖上山來。德軍用步槍和沖鋒槍猛烈掃射,成百上千的蘇軍士兵應聲倒地。后面的士兵仍然吶喊著向前沖鋒,更多的人倒下了,就像巨浪擊打碼頭。最后,進攻終于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