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做一個實地研究者(3)

知你所不知 作者:(美)邁克爾· A羅伯托


為什么人們不按自己說的那樣去做?

為什么領導者必須成為精明的觀察者才能提早發(fā)現(xiàn)問題,而不能僅僅提問題,要求別人回答,以此來發(fā)現(xiàn)問題呢?深究下去,我們就必須先理解,為什么人們會說一套做一套?人們的言辭和行為產生差異的原因有很多,從提問者的行為到潛意識的作用,這些都是原因。

誘導性問題

當我們和同事或者顧客談話時,我們提出的問題可能會誘導對方給出我們希望聽到的答案。對方的回答可能無法反映他的真實感受,無法描述組織中真正發(fā)生的事情。我們來正視這個事情——領導者經常從下屬那里尋找對自己的認同,而不希望得到不同的意見。有時候,我們提問的措辭會引導對方回答問題的方向,或者限定隨后的談話范圍。我們有時候是故意這么做的,但有時候卻是無意識的。

心理學家伊麗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做過誘導性問題的影響力研究——具體而言,就是言辭上的小變化如何產生不同的結果。在一項研究中,她播放一段車禍視頻讓一組學生觀看。在視頻中,司機開車闖過停車標志后,向右轉駛入了一條車流擁擠的街道,因而發(fā)生車禍導致五輛車碰撞??赐暌曨l后,她對學生進行了一項調查。她問其中一半的學生,“當A車闖過停車標志的時候,車速是多少?”而提問另一半學生,“當A車右轉的時候,車速是多少?”然后洛夫特斯問所有的學生同樣的問題,“你看到A車前方的停車標志了嗎?”第一組中53%的學生說他們看到停車標志了,而第二組中,僅有35%的學生說注意到停車標志了。洛夫特斯總結,提問時,我們可以通過問題中包含或者不包含重要的前提,來影響對方的答案。她將前提定義為“為了使問題的內容適當而必須包含的條件”。在這個案例中,其中一個問題是以停車標志的存在為假設前提的。

在隨后的實驗中,洛夫特斯展示了虛假的前提是如何擾亂對方的回答的。她又播放了一段車禍錄像。這次,她問其中一半的學生,“在鄉(xiāng)間小路上行駛的白色跑車,路過谷倉時,它的車速是多少?”實際上,在錄像中,路上根本就沒有谷倉。對另外一組也問同樣的問題,但是沒有提到谷倉。然后,洛夫特斯問所有的學生,“你看到谷倉了嗎?”第一組回答看到谷倉的學生人數,是第二組回答看到谷倉的學生人數的6倍。這個實驗證明,在問題中插入偽前提會打亂人們的回憶,從而影響他的回答。

有時,我們很多人的問題中會包含前提條件,而提問的措辭不同會使我們得到不同的答案,導致答案失真。有時候,問題中的假設前提并不像洛夫特斯教授的研究中那么明顯。我們插入問題中的前提假設,通常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假設。例如,一個主管可能會問,“如果我們降價,收入會增加多少?”在這個問題中,主管不僅假設降價會增加銷量,而且假設增加的銷量產生的收入會高于價格降低導致的收入的減少。

在很多案例中,誘導性問題往往是以請求的方式出現(xiàn)的,請求對方支持某個特定的行動方針。有的人可能會這樣問,“你同意我們的這次收購計劃嗎?”或者,問題可能會更具力度,“你同意這次的收購計劃,是吧?”這種措辭已經限定了討論的范圍,無法得到差異化的觀點。實際上,這完全是在限制別人發(fā)表反對的觀點。也許被詢問者能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揭示這次收購的問題所在,或者提出所要收購的目標公司最近發(fā)生的一些問題。但是,如果這樣提問的話,就根本不可能了解這些信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