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師序 通情達理(3)

平常道 作者:蕭然


我的“入世佛學”的要義是:一個“大雄寶殿”,三個“觀音”,一個“神仙”。所謂“大雄寶殿”是“心理積淀”。所謂三個“觀音”是“代價觀”、“機遇觀”、“本色觀”。所謂一個“神仙”是“阿Q精神”。(都是取其諧音。)其內容相當豐富,這里只解釋一下“大雄寶殿”――“心理積淀”吧。

佛教告訴我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這個因果觀是有積極意義的。如果一個人什么畏懼都沒有,做什么壞事都不怕遭報應,那是很麻煩的。但佛教把因果報應的時間拉得太長:前世的因,今世的果;或今世的因,來世的果。前世和來世是人們在今世看不到的,又是許多人不相信的。這就削減了它的積極意義。從今世看,并不是所有的善都有善報,也不是所有的惡都有惡報。如果在現實生活中,所有做好事的人都有了善報,做好事也不那么光榮;所有做壞事的人一定都得到惡報,肯定沒有人敢做壞事了。這對好人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你做好事沒得善報,是否還繼續(xù)做好事?別人做壞事沒得惡報,你是否跟著做壞事?毛澤東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就是這個道理。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我提出“心理積淀”這個概念。做好事,不管有沒有善報,心底總會留下光明的積淀;做壞事,不管有沒有惡報,心底總會留下陰暗的積淀?!鞍滋觳蛔鎏澬氖?,半夜不怕鬼叫門”,是因為心理積淀好。貪污了,雖然還沒有被抓住,但夜里街上警車一響,就會機靈一下從床上坐起來,“是來抓我吧!”因為心理積淀不好。心理積淀決定了你的心態(tài),而心態(tài)決定了你的生活質量。官再大,錢再多,心態(tài)不好,也沒有好日子過――心理不舒坦。周總理在文化大革命中處境那么艱難,一天睡不了幾個小時的覺,但精力始終十分旺盛,為什么?因為心理積淀好。張春橋在沒有被抓起來之前,住在中南海睡不好覺,夜里十二點還給在上海的妻子張靜打電話,為什么?心理積淀不好。光明的心理積淀,是做好事的人最寶貴的財富,而且是壟斷性的財富,因為除了做好事之外,權、錢、名等都不能給你帶來光明的積淀。這就是好人做好事的幸福所在,做善事的魅力所在。

好了,太長了,不能再寫了。蕭然的精彩禪語激發(fā)了我許多感想,結果把一篇序言寫成了一篇長文,對不起,請原諒!

2007年7月15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