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為古物收藏家的考古學(xué)家,產(chǎn)生在文藝復(fù)興時期。曾經(jīng)有一段讓人尷尬的歲月,生活在中世紀(jì)的意大利人完全忘記了他們的羅馬祖先。他們?nèi)杖找挂咕蜕钤诠帕_馬文明的遺址上,在他們的周圍都是意義非凡的文物??墒撬麄兏疽庾R不到,在他們的眼中,那都是一些殘磚斷瓦、荒丘廢園。一切都是那么雜亂破敗,毫無價值。這不能不說是對偉大的羅馬藝術(shù)的一種諷刺。中世紀(jì)的意大利人,甚至想清除這些破爛。因為他們覺得這些“文物”就像是那一場野蠻人的洪水似的,洪水之后留下的便是那一片慘不忍睹的廢墟。不客氣地說,羅馬的敗落比遭遇一場洪水更讓人悲哀。那是一股野蠻的力量,破壞力如此之大,比之洶涌的洪水更為可怕!它橫掃大地,所過之處,一片狼藉。
1453年,君士坦丁堡淪陷在土耳其軍隊的鐵蹄之下,殘存的希臘文物不得不逃向西方,并在意大利、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的大學(xué)中找到棲身之所。這激起了西方研究古文物的熱潮,因為被他們視為天書的古希臘文獻(xiàn),在銷聲匿跡上千年后,終于能夠破譯,于是,研究古文物盛行。在15、16世紀(jì),不僅王公貴族,就是教皇和君王也都沉迷于此,忘卻了自身拯救世人、治理國家的重任。
1453年,土耳其的軍隊占領(lǐng)了君士坦丁堡。殘存的希臘文物不得已向西方逃避,并在歐洲各國,如意大利、法國、德國等大學(xué)中找到了藏身之所。因為這些文物的到來,也刺激了西方對古代文化的研究。于是,占希臘那如同天書般的文獻(xiàn),在沉寂了上千年后,終于宣告破譯。這一突破更是讓西方社會掀起了一股古物研究的風(fēng)潮。從15世紀(jì)到16世紀(jì),這兩百年中,許多貴族王公都以此為高雅時尚,連君王與教皇都陶醉其中,甚至于疏于拯救世人的靈魂,以及擔(dān)當(dāng)社稷治國牧民。
此時,“文物家”登場亮相,用來形容那些以收藏文物為樂趣的人。這些人遍及歐洲,他們不惜重金,將諸如雕塑、壇壇罐罐、古幣、古代首飾等等種類繁多的文物收歸囊中。這種行為,就是我們現(xiàn)代博物館的雛形。
在那樣的背景下,“文物家”一詞應(yīng)運登場。在當(dāng)時,這個詞是用來形容那些從事文物收集研究并從中獲得樂趣的人。這些人,對文物的收藏與攬聚,可謂不惜重金。所收之物,遍及歐洲各地,收藏物件也林林總總,包括雕塑、壇壇罐罐、古錢幣、古代飾品、占畫等等。“文物家”的收藏行為,為我們現(xiàn)代的博物館開創(chuàng)了雛形。
誠然,私心和貪欲是文物家挖掘文物的動力,但我們必須承認(rèn),他們多少幫助我們解決了一些古代的難題,否則,就太不盡情理了。說他們知識面狹窄、興趣狹隘,對偶遇的遠(yuǎn)古遺物淺嘗輒止,也是事實。可我們不要忘記,他們所處的時代,完全沒有史前人的概念,每個人都認(rèn)為世界只有幾千年歷史。
當(dāng)然,“文物家”們?nèi)绱俗硇挠谕诰蚬湃说倪z物,大多數(shù)都是出于私心與貪欲。但從客觀的角度來說,這些人的行為引導(dǎo)我們解開了一道道的歷史難題,他們的行為多少幫助了我們對古代文化的認(rèn)識與重現(xiàn)。這是無可否認(rèn)的事實,否則,我們就太不盡情理了。雖然他們的知識不夠全面,興趣不甚廣泛。研究也充滿了偶然,對于遇上的遠(yuǎn)古時代留存的遺物,也往往是淺嘗輒止。但這并不能怪他們,一方面是他們的條件和能力所限,另外我們不要忘記,那個年代每個人都相信這個世界誕生才不過幾千年的歷史,關(guān)于史前人的知識完全是一片空白。所以,對那些古物的研究,他們的力不從心是可以原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