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想而知曹不興的繪畫技藝達到何等出神入化的境界。曹不興畫佛畫傳神不僅表明了繪畫在魏晉時期逐步走向成熟,也表明了魏晉時期繪畫開始注重技巧和神韻。曹不興雖然沒有畫作得以傳世,但他門下許多徒弟在后世逐漸成長為很有影響力的一代畫家,其中以衛(wèi)協(xié)為代表人物。曹不興的高超畫技和寫實主義的繪畫樣式對后世的影響極大,后人謝赫在《古畫品錄》將曹不興列為上品,位居?xùn)|晉畫家顧愷之之上,可見曹不興在繪畫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時他也是三國時期繪畫的代表人物。
佛教對魏晉繪畫的影響,更給今天的我們留下一大瑰寶——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的壁畫,素來被看作中國書畫發(fā)展的里程碑,而這個里程碑的形成,一是拜佛教傳入所賜,二是因為“五胡亂華”這個特殊的時代。“五胡亂華”時代,造成了中原人口的大量流離,人口逃亡的一大方向,就是河西走廊地區(qū),即當時的敦煌、涼州地區(qū)。在這樣一個悲慘的年代里,人民流離失所,自然渴望得到老天的庇護,佛教的興盛,也就成為一種必然。我們今天說到佛教,往往會想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其實在魏晉時代,佛教最興盛的地區(qū),卻是今天的西北河西走廊地區(qū)。那時候西北漢族難民數(shù)量激增,與當?shù)氐那甲宓壬贁?shù)民族相處雜居,在那個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年代里,佛教,成為了當時不同民族之間的共同語言,無論是河西走廊地區(qū)的原住民,還是逃難來的漢人,大多接受了佛教思想。當時統(tǒng)治河西走廊地區(qū)的,是著名的西涼張家政權(quán),這個政權(quán)同樣是虔誠的佛教徒,在當時的河西,修佛、拜佛、禮佛,是主要的潮流之一。既然要拜佛,就要有佛可拜,要有佛,就要畫佛,所以佛教題材的繪畫,在河西走廊地區(qū)流行起來,敦煌莫高窟,正是其中的產(chǎn)物。它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價值,除了年代、題材等原因外,另一大原因是,它是那時不同民族繪畫技巧的一次融合。敦煌莫高窟處于絲綢之路的要沖,儼然當時的國際化都市,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國家的畫家,在當?shù)囟伎梢哉业健τ谶@個由西涼政權(quán)組織的大型宗教工程,各民族的畫家都參與其中,不同的畫風(fēng)也在此融合,不但有漢族的傳統(tǒng)繪畫方式,少數(shù)民族的繪畫方式,更有來自今天波斯、中亞的繪畫技法。這樣的交融,奠定了敦煌莫高窟的獨特魅力,我們今天欣賞到的莫高窟“飛天”的天馬行空,正是來自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