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里講國學:大眾子學(10)

李里講國學:大眾子學 作者:李里


 

儒學的發(fā)展歷史

儒家是諸子百家中影響最大的一家。漢朝以后,儒家又從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社會兩千多年的主流思想,故而儒家的學者代不乏人。從具體歷史的發(fā)展來講,儒學主要興盛于漢代、宋代和清代,所以昔人常有漢儒、宋儒、清儒之說。這三個朝代的儒學探討的問題各有側重,漢儒探討的主要是政治問題,宋儒探討的主要是人生問題,清儒探討的主要是學問問題。嚴格地說漢代的儒學還有西漢、東漢之分,西漢的儒學主要探討政治問題,東漢的儒學主要探討學問問題。清代的儒學也有前期、后期之別,清代前期的儒學主要探討學問問題,清代后期的儒學主要探討政治問題。西漢的儒學主要探討大一統(tǒng)的政治問題,東漢的儒學主要探討儒家經(jīng)典的文字、音韻、訓詁、名物考證等問題;宋代儒學主要討論人的生命境界不斷提高超越的問題;清代前期的儒學和東漢儒學探討的問題是差不多的,清代后期的儒學主要討論變法維新的政治問題。

歸納起來,全部的儒學主要討論了三大方面的問題:政治問題、人生問題、學問問題。學問問題是對儒家經(jīng)典文本的研究,而政治問題、人生問題的探討都離不開對儒家經(jīng)典文本的研究,所以學問問題其實是探討政治問題和人生問題的基礎。從這個角度來說,儒學也就主要探討了兩個問題:政治問題、人生問題。儒家的政治理想是致大同,人生理想是成圣賢,漢儒主要研究的就是怎樣達到“使天下為一家,使中國為一人”的大同世界的問題;宋儒主要研究的是“士希賢,賢希圣,圣希天”這個怎樣成為圣賢的問題。儒家倡導的“致大同,成圣賢”的政治人生理想最終也成為中華民族的最高價值追求。探討致大同的代表人物是西漢大儒董仲舒,探討成圣賢的代表人物是南宋大儒朱熹,董仲舒和朱熹是繼孔孟而后對中國社會歷史影響最大的兩位儒家學者。董仲舒對于儒學的最大貢獻是使儒家從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使儒學成為中華民族兩千余年長治久安的思想基礎。朱熹對于儒學的最大貢獻是使儒家的圣賢之道簡明易行,使儒學再一次從佛道二教中脫穎而出,成為元明清三朝七百余年繁榮的思想基礎。

孔子是儒學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后世儒學探討的政治、人生、學問等問題在孔子的學說體系中都有所闡述與論及,不同時代的儒者只是著重發(fā)揮了孔子某一方面的學說??鬃尤ナ酪院?,孔門弟子對孔子的學說各有發(fā)揮,儒學遂形成了不同的派別,《韓非子·顯學》篇講自孔子之死,儒分為八。也就是說孔子死了之后,儒家分為八派,有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樂政氏之儒。這八派中在戰(zhàn)國時期影響最大的有孟氏之儒和孫氏之儒兩派。孟氏之儒指的是孟子一派,孫氏之儒指的是荀子一派。孟子的主張屬于儒家的理想主義,荀子的主張屬于儒家的現(xiàn)實主義。孟子直接繼承了孔子的“仁”的精神,荀子倡性惡之論,直接為法家學派奠定了理論基礎,后世評價荀子“大醇而小疵”。孟子對于儒家最大的貢獻就是深入地發(fā)掘了孔子的淵博思想,大力弘揚了孔子的高尚人格和偉大精神,使孔子和儒家在先秦諸子百家中有了無與倫比的崇高地位。孟子在上章已談到,荀子將在法家中談到,茲不贅述。

漢代是儒學的興盛期,儒學在漢代主要是以經(jīng)學的形式出現(xiàn)的。大多數(shù)儒生都以注釋五經(jīng)來闡發(fā)儒家思想。漢儒中影響最大的就是董仲舒。董仲舒因上《天人三策》而深受漢武帝器重?!短烊巳摺肥嵌偈鎸h武帝提出的治國問題的回答,其核心就是主張儒家王道政治思想為大一統(tǒng)的大漢王朝統(tǒng)治思想。董仲舒的儒學是以《春秋公羊傳》為基礎,用陰陽家的學說改造儒家,提出了一套天人感應的學說,并著有《春秋繁露》八十一篇闡述他的思想。經(jīng)過董仲舒的改造,儒家學說符合了大一統(tǒng)統(tǒng)治的需要,被歷代帝王所尊崇,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社會人心。

由董仲舒開啟的公羊學派,結合了陰陽家與儒家的特點,到西漢后期越演越烈,使原本樸素的儒家增加了許多神秘的色彩,孔子被神化成具有超人能力的神,五經(jīng)也有了神秘化的注本“五緯”:即《詩緯》、《書緯》、《禮緯》、《易緯》、《春秋緯》。西漢末年儒家便成為儒教,孔子成為教主,五緯成為儒教經(jīng)典,這個時期儒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宗教。但儒學本身是具有理性光輝的,孔子敬鬼神而遠之、不語怪力亂神的精神,畢竟是儒家的主流。儒教興起的同時,不少儒家學者就致力于反對儒學神秘化的研究,還原儒學的本來面目。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西漢末年的大儒劉歆、揚雄和東漢初年的大儒桓譚。經(jīng)過這些儒者的努力,東漢以后儒學逐漸與陰陽家分立,回到了學者儒學的本途。東漢的儒學以研究學問為主,主要研究儒經(jīng)的文字、音韻、訓詁、考據(jù)等問題,成就最高的是東漢末年的大儒鄭玄。鄭玄集東漢儒家學問研究之大成,遍注儒經(jīng),對后世儒家學問的研究影響深遠。

魏晉南北朝天下分裂,朝代更替頻繁,儒學失去了大一統(tǒng)的時代背景,玄學興盛,儒學沉寂,三四百年間幾乎沒有出現(xiàn)很有影響力的大儒。隋文帝楊堅統(tǒng)一天下,又需要倡奉統(tǒng)一的儒學,于是應運而生出了一位有名的大儒叫王通,他在山西的黃河、汾河之間效法孔子講學,弟子有千人之眾。據(jù)說唐初有名的大臣魏徵、房玄齡等都是他的弟子,時人皆稱他為王孔子,但他只活了33歲。他去世以后,弟子們稱他為文中子,并把他的言論整理起來編成《中說》十篇,中說就是文中子說的意思。王通效法孔子傳道,提倡王道政治,致力恢復儒家正統(tǒng),并第一個提出了調和儒釋道三教的主張。西漢末年的大儒揚雄仿照《論語》作《法言》,是儒學史上第一個模擬孔子的語言著書的人,王通則是儒學史上第一個效仿孔子大規(guī)模聚徒講學的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