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yè)成功的人士,在孝道上往往前后迥異,小時候“不聽話”, 功成名就后又變成“孝子”,對父母加倍孝敬。為什么呢?大凡為父母者總希望兒女平平安安,對兒女的要求以穩(wěn)妥為上,指導兒女做看得見的事,追求看得見的幸福。而豐功偉業(yè)通常不在看得見之列。所以,“有大志者不近小利,有大謀者不矜小功”,志向高遠的人對眼前的小利益、小成就不放在心上,所行之事往往與父母的教誨有偏差。劉邦即是如此。
劉邦身為農(nóng)家子,最看得見的前程是勤勞致富、多買田地,他的二哥劉仲就是這樣做的,父親劉太公常以老二為榜樣,教導老三也要走這條最看得見的路。但劉邦對發(fā)家致富不感興趣,心中另有一個天地,偏偏跟父親的教誨背道而馳,“不事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每天領著一班朋友,游手好閑,不務正業(yè),空談大事,在父親眼里他顯然是個“忤逆子”。
有史學家曾考證,劉邦年輕時的身份是“游俠”,即以財養(yǎng)士、擴充勢力者。當時養(yǎng)士之風盛行,最著名的戰(zhàn)國四公子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家中食客多達數(shù)千人。但劉邦是個“啃老族”,財力有限,只能帶著一班“食客”在家里混吃喝,時間長了,自然會跟父親發(fā)生矛盾。劉邦又帶著“食客”們到大嫂家混吃喝。其時他的大哥劉伯已經(jīng)去世,大嫂獨掌家業(yè),長嫂當母,他也不講客氣。但時間長了,大嫂也不樂意了。有一次,劉邦又帶著一幫“食客”來到大嫂家,大嫂故意敲著鍋說:“飯沒有了!”那怎么辦?賓客只好找個借口,識趣地走了。劉邦走進廚房,掀開鍋一看,鍋里面還有肉湯,于是覺得大嫂不夠意思,讓自己大丟面子,從此對大嫂很有意見。古時一般人家難得吃肉,大嫂家里經(jīng)??梢猿匀?,可知不是貧苦人家,否則劉邦哪有養(yǎng)士的自信,早就給別人當食客去了。
劉邦一直晃悠到三十多歲,朋友交了不少,非但沒有創(chuàng)出像樣的事業(yè),倒是混出了一定的“江湖地位”。當時張耳是魏國大名士,秦始皇曾懸賞千金捉拿他,而劉邦“嘗數(shù)從張耳游,客數(shù)月”,可以想象,一個跟大名士過從甚密的人不太可能是一個層次很低的人。
劉邦的老家豐邑原屬楚國,楚亡于秦后,身為平民的劉邦獲得了憑才能入仕的機會,他通過考試,當上了亭長,又娶妻生子。此時,他漸漸“懂事”了,對父親也就有了孝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不事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的習慣,農(nóng)忙時節(jié)經(jīng)常請假回家種田。
后來,劉邦斬白蛇起義,投身于激烈的生死征戰(zhàn)中,連父母妻兒都顧不上了。直到受封為漢王,才有了孝敬父親、養(yǎng)育妻兒的條件,于是派將軍薛歐、王吸去沛縣迎接家人。沛縣屬楚地,是項羽的地盤,項羽派兵阻攔使劉邦一家團圓的愿望落空了。
彭城之戰(zhàn),劉邦先勝后敗,西撤時親往豐邑迎接父親和妻兒,但父親劉太公和妻子呂后已為楚軍所擄,只接回了女兒魯元和兒子劉盈。此后,劉太公和呂后一直在楚營當人質(zhì)。
楚漢大戰(zhàn)期間,劉、項相拒于滎陽,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消耗戰(zhàn)。項羽欲進無功,欲退不能,后方糧道又常常被漢軍斷絕,心情急躁起來,遂將劉太公放在一個很高的砧板上,派使者威脅劉邦,“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劉邦對使者說:“我和項羽在楚懷王座下為臣時,曾‘約為兄弟’,那么我父親就是他父親,他一定要烹殺他父親的話,請分我一杯羹吧!”項羽聽了,大怒,想殺掉劉太公泄憤,幸被項伯勸止。后來,劉邦這番話成了他“不孝”的罪證。但客觀上說,劉邦身為一國之王,他的事業(yè)不是他一個人的事業(yè),而關系到千萬將士的生死存亡,如果他為了父親一人而選擇投降,這顯然不合道義。再者,因為愛一人而無原則地屈服,那世界豈不成了綁匪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