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北京人藝終身院長(9)

老師曹禺的后半生 作者:梁秉堃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再次深刻地提出:“我終究佩服那些‘動手’的,不大佩服那些只‘動嘴’的,‘干’比‘說’有力。真干事的人,使人意氣風發(fā),有真實的生命?!?/p>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反復地提出:“我認為,我們這些國寶應該創(chuàng)造新的人物、新的生命……但如我們這些有數(shù)的、極富教養(yǎng)、文化與很高藝術才能的老演員們不再從事新的創(chuàng)造,以號召、影響、培育、熏陶年輕的舞臺戲劇家們,那么,我們便浪費眼前有限幾年的光陰,也就是自認老大,承認自己到晚年無能,失去了奮斗勇氣。那是可悲的!”

1983年的早春,曹禺老師曾經(jīng)給《絕對信號》的劇作者高行健和導演林兆華復過這樣一封信——

兆華、行健同志與各位參加《絕對信號》演出的同志們:

讀來信,十分感動!

所述甚是。《絕對信號》劇組的優(yōu)異成績,是北京人藝藝術傳統(tǒng)的繼續(xù)發(fā)展。北京人藝從不固步自封、不原地踏步,絕不應抱著那點成就,就總是沾沾自喜,不求前進。人老,常易看不到新事物;機構老,也易容不得新事物。

北京人藝絕不能僅成為保留劇目的博物館。它是繼承了我國話劇傳統(tǒng),卻又不斷汲取新精神、新形式、開拓廣闊藝術疆域的地方。我們需要不同的藝術風格、不同風格劇本來豐富這個劇院的藝術。這將使劇院不致陷于死水一潭。這個劇院當然不拋棄自己通過艱難困苦、奮發(fā)創(chuàng)造才獲得的所謂“北京人藝風格”,但我們絕不拒絕新的創(chuàng)造來發(fā)展、滋養(yǎng)我們的傳統(tǒng)。自然,吸收新的精神、新的寫作與演出方法不是盲目的,不是隨風倒的,而是以我們已有的創(chuàng)新經(jīng)驗與藝術鑒別能力,來吸收各種有益的東西,有思想、有藝術的創(chuàng)造(無論是寫作、演出、演技、舞美或是其他)。這一點,我相信,我們劇院的藝術家們已多少有一點這樣的水平。

我贊同你們提出的“充分承認舞臺的假定性,又令人信服地展示不同的時間、空間和人物的心境”的創(chuàng)作方法,演出方法。其中,“令人信服”四字很重要,不要弄到“我明白了,大家當然應該明白”的地步。此外,我們是八十年代的戲劇家,是在建設高度物質(zhì)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戲劇家,這一點我們隨時隨地都應該牢記。說起來,這是常談,但這是必不可少的常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