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不講究舒適和方便(7)

中國人氣質 作者:(美)明恩溥


這么多的實例,已經(jīng)能夠證明中國人對舒適的漠視。引證更多的實例說明中國人不注意方便,也并非難事,其實略舉幾個例子也就足夠了,中國人驕傲地自稱為文學的民族;事實上,也是世界上的一個文學民族。筆,紙,墨,硯,稱為“四寶”,是他們現(xiàn)在的“文房”的必備品。但是,很明顯,這四件不可缺少的文具,沒有一件能隨身攜帶。需要的時候,不能隨手使用,即便四件都有,也是徒然,缺少第五件物質,這就是水,需要用水研墨。事先不掌握相當?shù)募夹g,就不能耐心地把纖細的筆毛弄軟;倘若是外行,或者經(jīng)驗較少,就一定會損傷筆毛。中國人沒有像鉛筆一類的用具替代毛筆,即便有,也無法削鉛筆,因為他們沒有小刀,也沒有裝鉛筆的衣袋,在談中國人節(jié)儉品格時,我們預先努力對他們高超的技藝作了公正評價,他們的用具不順手,制出的產(chǎn)品卻很出色,但是又不能不承認,在西方常常見到的節(jié)約勞動力的方法,在中國卻不為人知,在歐美現(xiàn)代化賓館里,設有各種開關和按鈕,,賓客盡可得到他需要的所有東西———熱水或冷水,燈光,供熱和服務但是在中國十八個較發(fā)達省份最好的客店里,也都像住在下等宿舍,店主強制他的住客,一感到不合乎要求,就走到他的房間外邊,用最大聲音叫喊,似乎不希望房客安靜和便利。

中國人的許多日常必需品,是不能隨時購置的,僅在無規(guī)律的小販出現(xiàn)時,才能偶然買到。其它時間,一個人就感到自己墜進蘇丹的腹地,連基本的日常供應都令人擔憂。在城里,每個行人夜里都要打燈籠,可是至少在有些城市,僅是小販巡回叫賣時才打燈籠,他們要在這時候推銷貨物,就如我們的送奶員或賣鮮酵母的小販所做的那樣。在中國,城市人口的比例是不能大的,因為在這個國家里,交通限制約束著所有的人,無一人能夠例外,例如,有些地區(qū),習慣于在二月份出售建房木料,同一根木頭時常從一個集市帶到另一個集市,在城里拖來拖去,直到售出,或者拖回他們的出發(fā)點。如果一個缺乏經(jīng)驗的人,不加思考地希望在五月份購買木料,他將很快明白東方一位智者所說的話:“在這個世上,機會只有一次?!?/p>

在談節(jié)儉特性時,我們說過,中國人的大多數(shù)工具都不是成品,顧客買各個部件,然后按自己的意思組裝,這是不符合我們西方人要求方便的觀念的。

筆者曾經(jīng)派一個仆人去買一把斧頭,劈木材。市場沒有,他帶回十四個大馬蹄鐵(進口的)頂替,請鐵匠打成礦工的尖嘴鋤模樣,又請木匠安了一根把,全部價錢比買一把外國的好斧頭還貴得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