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次,當時還在四川大學剛獲得博士學位不久的朱慶之先生--后來調入了北大并且擔任學校的教務領導--評職稱,請季先生和北大中文系的蔣紹愚教授寫推薦意見。表格當然先送到季先生處,季先生寫好封好,命我送給蔣先生。蔣先生拆開一看,愕然說道:"季先生怎么這么寫?這可叫我怎么辦?"我當然茫然不解,蔣先生微笑著把表格遞過來:原來季先生把自己的意見寫在了專家推薦欄目的底下一格,這樣,蔣先生不就只能將自己的名字簽在季先生上面了嗎?這怎么會不讓當時才四十多歲的蔣先生為難呢?
再舉一個和上海有關的例子。一天傍晚,我照例去季先生家。季先生從書房里拿出一封信來,對我說:"你知道上海有一位徐文堪先生嗎?他給我寄了一些有關吐火羅研究的材料,有些我都沒有見過,實在是難得,你回上海,一定替我去拜見一下徐先生。"下面我還會介紹,季先生是中國唯一一位直接研究吐火羅語語言本身的學者,在世界上也享有崇高的威望,他在這方面的藏書恐怕還要超過國內的圖書館。徐先生當時是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的一位編輯,但是,對國內外的學術動態(tài)的了解,已經是在國內罕見其匹的了,所以能夠提供連季先生都沒有見到過的材料,現在早已經是教授級的編審了。季先生對徐先生是推崇備至,凡是見到上海來的朋友,都要提到徐先生的名字。
那么,對更為年輕的學者呢?季先生更是不遺余力地獎掖,無論自己多忙,也無論自己手頭有多少更重要的工作要做,總是樂于為他們的著作寫序,這就是季先生序寫得如此之多的原因。不僅如此,季先生還往往會在為某個人寫的序言里面列舉上一大串年輕人的名字,唯恐人不知道。至于替年輕人看稿子,推薦發(fā)表,那簡直是家常便飯了。然而,也確實有一些年輕人后來出了這樣那樣的問題,給季先生帶來麻煩,但是,季先生總是以非常寬容的心態(tài)來對待他們。也正因為這樣,很多年輕人和季先生年齡、地位都相距遙遠,但都發(fā)自內心地熱愛這位長者。
我在這里舉兩個例子,是關于季先生請年輕人吃飯的。一次是請我吃飯。有一年假期,我沒有回上海,躲在北大。一天,我拉上窗簾關緊門,點上蠟燭看書,隱隱約約聽到樓道里有窸窸窣窣的聲音,一會兒有敲門聲。開門一看,原來是季先生不放心我,在助手李錚老師陪同下,特意來叫我去吃飯。這頓飯吃的什么,今天是一點都想不起來了。但是,開門看見季先生站在昏暗的樓道里的情形,卻至今猶在目前。那些年,經常在季先生家吃飯,也經常陪同季先生赴宴,但是,這頓飯是很特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