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輯 問題是個問題(4)

公民心事 作者:易中天


然而他們的問法,卻是預設一個“道德污名”,比如“出名賺錢”或者“保持名人熱度”,然后問你“是不是”。這就不僅是把受訪人當“嫌犯”來審,而且是“有罪推定”了,跟警察問小偷“那東西是不是你偷的”,沒什么兩樣。但警察這樣問的時候,手里通常是有證據(jù),或者有疑點的。記者和主持人這樣問,有證據(jù)嗎?沒有。有疑點嗎?也沒有。因此,說此類問題“愚蠢”,還是客氣的。準確的說法是“惡毒”,或者“既愚蠢又惡毒”。

當然,我并不認為那兩個記者是故意使壞。北京臺那兩位主持人,就更沒有主觀惡意。說實話,他們只是這樣問慣了。而且,別人也都是這么問的。別人問得,我問不得?問別人沒事,問你們就不行?難怪他們或者委屈,或者憤怒。這種心情,我能理解;這種想法,我也能理解。但理解不等于贊成,更不等于遷就。相反,我主張并建議,今后但凡遇到這樣“愚蠢而惡毒”的問題,受訪人都應該斷然拒絕,決不“配合”。

不配合又怎么辦?發(fā)飆也不是好辦法,要被罵作“毒舌”,被不懷好意的人惡炒的。最好的辦法,是一句話都不說,只盯住他們的眼睛笑,直到他們自己心里發(fā)毛為止。

刊載于2010年4月30日《南方都市報》B23版,責任編輯雷劍嶠

問題是個問題

設置陷阱的提問方式,比嚴刑逼供更陰險,也更惡毒。

河南農(nóng)民趙作海被屈打成招,冤獄坐了11年。只因為“被害人”又“活了過來”,這才重見天日。據(jù)5月13日《南方周末》報道,趙作海出獄后,有“法院帶來的記者”問他“要感謝誰”,他說感謝法院,感謝黨。記者再問還要感謝誰,他一時僵住了。眾人散去后,趙作海坐立不安,反復躺下又起身,最后喃喃自語:“為什么要感謝?我不感謝?!?/p>

對此,馬少華先生的評論是:趙作海被那個記者“誆”出了一個感謝。但是,因為這樣的感謝未及深思,所以后來又被他自己否定了(《法院帶來的記者與復雜問題謬誤》,5月15日《南方都市報》)。看來,趙作海雖然坐了11年冤枉牢,腦子還不糊涂。他幾乎本能地意識到,那個記者提的問題,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