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球化中的國際關系

聽聽中國怎么說 作者:新華社國際部


當世界還在討論金融體系的未來時,一場關乎全球的再平衡甚至是權力的轉移,正從多方面悄然展開。它們的影響是深遠的,很有可能帶來一個更穩(wěn)定的世界。比如道德權威的再平衡,這是由于西方的道德優(yōu)越感正在消退。他們鼓吹的優(yōu)越體制已經暴露出諸多問題,必須改革。

另一個再平衡面與全球經濟事務的決策權有關。鑒于西方已失去一部分道德權威,它不能再操控大局,發(fā)展中國家則取得更多發(fā)言權,這是多個世紀以來的首次。又一個再平衡面,是不完全依賴美元作為全球貿易貨幣,還有一項轉變,至今仍未受到公認。這便是:除了美國特別例外,大部分發(fā)達經濟體將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經濟增長模式,轉為維持模式。

全球經濟治理民主化勢頭初顯

2008年11月15日,首次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峰會在華盛頓召開。這一天成為全球經濟治理史上的重要節(jié)點。一年后的今天,二十國集團峰會已被認為是全球經濟治理的主要平臺。這一年的歷程說明,只有全球經濟治理的民主化方能有效應對危機。

去年11月15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首次在華盛頓舉行會議之時,國際金融市場正陷入恐慌性動蕩之中,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倒閉引爆的金融危機迅速蔓延。在“全球性挑戰(zhàn)需要全球共同應對”的呼聲中,二十個主要經濟體領導人首次聚會美國華盛頓,向世界發(fā)出“通力合作、共克時艱”的宣言。此后,全球主要央行聯(lián)手降息,大規(guī)模刺激經濟計劃、貨幣與財政救助政策紛紛出臺。

今年4月2日倫敦金融峰會舉行之際,金融危機已傳導至實體經濟,美國、歐洲和日本等主要經濟體都跌入衰退深淵,世界經濟金融形勢處于復雜嚴峻的關鍵時期。二十國集團領導人二度聚首,提出“全力恢復世界經濟增長,防止其陷入嚴重衰退”。會議還在反思危機根源的基礎上強調改革國際金融體系治理,做出增加發(fā)展中國家發(fā)言權和代表性的承諾。

9月25日的匹茲堡金融峰會舉行時,人們已經看到世界經濟顯示復蘇的跡象。如何鞏固復蘇勢頭、促進可持續(xù)增長成為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三次聚會的主要議題。匹茲堡峰會不僅落實了倫敦峰會的成果,明確了向新興經濟體轉移主要國際金融機構中的代表權份額,并事實上確定了二十國集團成為重要的全球經濟治理決策機制的地位。

從華盛頓,到倫敦,再到匹茲堡,二十國集團沿著金融危機的演變路徑筑起層層防波堤,有效遏制了危機的蔓延,挽救世界經濟于危局。如今,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經濟率先復蘇,美國經濟也在今年第三季度恢復增長。事實證明,二十國集團的協(xié)調與合作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發(fā)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世界經濟格局在這一年間的變化,以及二十國集團成為全球經濟事務的決策平臺,意味著全球經濟治理民主化進程不斷加快,新的全球經濟治理框架正在孕育之中。把過去由少數(shù)發(fā)達國家主導的不合理的全球經濟治理結構,改革成更有包容性的、更為公正、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已成為全球化時代的客觀要求。

匹茲堡峰會上,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承諾將新興市場和發(fā)展中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份額提高至少5%。其后不久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秋季年會期間,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提出要向新興經濟體轉移發(fā)言權,使其份額占到50%。新興經濟體不斷增長的權重正在全球治理體系中得到更加公正客觀的體現(xiàn)。

除了數(shù)字的變化,全球經濟治理民主化更深入了人們的觀念。最近,華盛頓智庫專家時常會提到同樣的一句話:當今世界,沒有新興經濟體的參與,任何全球重大事務--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氣候變化、多哈回合談判……都將無法談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卡恩13日在亞太經合組織新加坡會議期間的講話一語中的:“明日的世界不能在昨日的規(guī)則上取得長久成功?!?

全球經濟治理民主化是應對危機的客觀要求,也是全球化和多極化長期發(fā)展的歷史必然。同時應看到,發(fā)達國家依然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擁有主導權,并且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蘇,它們對國際經濟秩序進行深度調整的動力將有所下降。后危機時代,構建更加包容、公正、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將是個長期的過程。但毫無疑問,這已經有了一個積極的開端。(劉麗娜)

推動世界多邊合作正當其時

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安全論壇之一的慕尼黑安全會議8日落下帷幕。在金融危機加速蔓延,世界經濟衰退和國際安全環(huán)境面臨挑戰(zhàn)的背景下,本次會議傳遞了一個積極的信息:推動世界多邊合作正當其時。

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7日呼吁,在當前形勢下應建立更為有效的國際多邊機制,鼓勵更多國家進一步加入這種機制,并承擔相應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鞏固并加強一個由國際公認的準則統(tǒng)領的穩(wěn)定的、多邊化的世界秩序”。

“和為貴”,加強國際多邊合作有百利而無一害。在經歷不尋常的2008年之后,世界各國都表現(xiàn)出加強國際多邊合作的意愿,甚至是近年來在國際事務中因奉行單邊主義而飽受詬病的美國在會上也透露出與他國緩和關系、加強合作的傾向。

作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近年來始終奉行單邊做法:一場伊拉克戰(zhàn)爭令美國與歐洲盟友失和,傷痕仍在;欲強行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tǒng)和大力推動北約東擴致使美俄關系跌入低谷,俄美唇槍舌劍更成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家常便飯……

美國副總統(tǒng)拜登此次與會卻帶來了奧巴馬政府的外交安全政策“新基調”,核心內容之一便是“合作”與“緩和”。拜登7日說:“美國需要世界,正如世界需要美國?!泵蓝黼p方在會上也表現(xiàn)出緩和關系、加強合作的意愿。在伊朗問題上,美國也稱愿意同伊朗直接對話。

美國新政府的外交、安全政策究竟如何演變,何時最終定型有待進一步觀察,但是,此時美國畢竟釋放了一個積極的信號。對于美方提出的“開創(chuàng)跨大西洋兩岸新型關系”的設想,歐洲領導人認為美方顯示了多年來少有的“誠意”。

這是一個日益相互依存的世界。面對金融危機、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和核裁軍等全球性挑戰(zhàn),再強大的國家都無法以一己之力取得成功,世界比以往更需要多邊合作。多邊合作將有利于各經濟體從金融和經濟危機中加速恢復,有利于世界金融新秩序的早日出臺,將進一步有效打擊恐怖主義,促進世界的和平、繁榮與穩(wěn)定。

但是,多邊合作必須建立在務實、平等互信、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唯如此,合作才能順利、產生最大的效應。

俄羅斯外長伊萬諾夫對美國改善雙邊關系的意愿表示歡迎,同時也明確指出,作為合作伙伴,“必須加強互信”。面對全球挑戰(zhàn),所有國家均有義務承擔責任,但美歐發(fā)達國家對新興經濟體有時提出不公正要求,超出了新興經濟體的承受能力。發(fā)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陰影,更時刻籠罩著發(fā)展中經濟體。這都是令人不能接受的。

推動多邊合作新機制不會一帆風順,摩擦和碰撞在所難免。盡管如此,對于即將于今年4月舉行的20國集團峰會,人們仍有理由期待務實的多邊合作為緩解金融危機、建設新的國際金融體系作出新貢獻。(謝棟風 時翔)

【延伸閱讀】調整、變革、發(fā)展,可以帶來一個更平衡和更穩(wěn)定的世界。西方必須適應這個新的全球現(xiàn)實--它不能再主宰世界,至少不能像過去那樣的程度。接下來,我們應一起思考以下的問題:如何使這個新的世界秩序更美好和更安全?答案不能單單來自西方,發(fā)展中經濟體亦必須作出貢獻,而這本身已是一個更平衡的世界的另一標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