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掃凈心塵,遠離煩躁(22)

聽南懷瑾講經(jīng) 作者:陳南


前生已逝,未來未到,這都不是人們可以掌握的,唯有每一個現(xiàn)在,人們可以把握得住。因此,人們不必因為終將死亡而變得消極虛無,也不必因為今生的不美滿而寄望來世。把握“當下”的生活態(tài)度,其實就已決定人們的幸福與悲哀了。

孔子的學生季路問孔子:“敢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p>

也許,在了解死亡的意義之前,要先知道怎么活。

在現(xiàn)實的世界里,不必以生死命題來鉆牛角尖,也毋須在虛幻中迷失自己。因為,人生是永遠的舍棄和永遠的追求。人們無法預知死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活在現(xiàn)在、活在當下。

讓心回到最初的澄澈

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郁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天行,此養(yǎng)神之道也。

——《莊子》

【譯文】:水的本性,不混雜就會清澈,不攪動就會平靜,閉塞不流動也就不會純清,這是自然本質(zhì)的現(xiàn)象。所以說,純凈精粹而不混雜,靜寂持守而不改變,恬淡而又無為,運動則順應(yīng)自然而行,這就是養(yǎng)神的道理。

對于莊子的這段話,南懷瑾先生是這樣理解的:水的本性是清澈平和的,如果攪動它就會變得混濁,如果堵塞住不讓它流動,它也就不會純清了。這和人心是一致的。人心的本初都是清靜明澈如水一樣的,但是流落于世,漸漸被欲望所迷惑,就像是往水中丟進了泥沙一樣,也就漸漸變得混濁起來。只有懂得順應(yīng)天道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心重回當初的澄澈。

其實名利富貴這些欲望就是人心的雜質(zhì)。人心重回當初的澄澈,也就是視名利若浮云,名利最多也只是投映在水面的影子,而觸不到他們內(nèi)心一分一毫。

清朝時,出身于農(nóng)家的于成龍少有大志,自幼過著耕讀生活,受到較正規(guī)的儒家教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