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此對家人感慨說:“讓人迷失本性,利實在是害人的東西。人們都想從中撈取實惠,卻不知不覺把自己的人格和尊嚴都賠進去了。到頭來他們又能得到什么呢?我真是無法理解啊?!?/p>
在京師游學的汝南郡人范滂非議朝政,名聲大振,一時人人效仿。很多公卿不惜降低身份居于他的門下,太學生對他也是極力推崇。有人就此事對申屠蟠說:“時下崇尚學問,文章將興,先生何不仿效范滂呢?這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好事,切不可錯過了。”
申屠蟠卻哀嘆一聲,緩緩道:“今日之利未必是他日之福。如果目光短淺,隨波逐流,又怎保無失無損呢?戰(zhàn)國時代,文士議論無忌,爭鳴不斷,各國君王為己之利,都恭敬待之。最后,坑殺儒生,焚燒書籍的禍患卻發(fā)生了,依我看,這樣的事不久就要重演了?!?/p>
人們都笑他不識時務,出言譏諷,申屠蟠于是隱居在梁國碭縣一帶。兩年之后,范滂等人紛紛遭禍,被處死和下獄的有幾百人之多,人們這時想起申屠蟠的話才深深嘆服于他的先見之明。
把自己的各種欲望看得太重了。人們總以為如果不這樣看重外物,就是不符合這個社會的潛規(guī)則,就不容易在社會上生存。例如學歷、財富、汽車、樓房,如果沒有這些平常人都認為是有用的東西,那么生活就不會快活??墒巧鐣K究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它的運行也是符合“道”的,因此真正能順“道”而行的人,也就不會在真正意義上背叛了社會的潛規(guī)則。一個人若是把外物看得太重了,就難免被外物所役,而忘記自身本來是應該役使外物的。這就像人們平常所說的,某個人愛財如命,結果就成了守財奴。其實金錢只有在流通的時候才有意義,將金錢囤積起來是葛朗臺的做法,是既可笑又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