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圓滿自我,豐滿人生(7)

聽李叔同講褝 作者:陳南


彭際清是清朝乾隆年間人,出身官宦之家,他的父親曾經(jīng)做過兵部尚書。雖然出生于官宦之家,但彭際清并沒有走入仕途,而是立志學佛,度人于危難之中。他講經(jīng)說法,著書立說,從佛理上說,確實度了不少人。當然,這句禪語說要隱居,不敢再作度人妄想。這是他的謙虛之語。這也說明了他心地清凈,一塵不染,因而獲得更多人的尊敬。

弘一法師非常贊同彭際清的這句禪語,不管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是在修佛參禪的日子里,他都是這樣做的。他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他從不驕傲,不以人師自居,對待前來請教的人一直都表現(xiàn)得謙遜、和善。

在檀林福林寺時,許多人因仰慕弘一法師的才學常到寺中拜見他,向他請教宗教、哲學上的問題,人前人后,他都表現(xiàn)得非常謙虛,半點也沒有流露出驕傲自滿的情緒,這讓人們更加敬重他的為人。

東漢大文學家、書法家蔡邕也是這樣一個人。正因為他不好為人師,在他的極力推薦下,才使當時毫無名氣的王粲為人所識,并成為建安文壇上的一朵奇葩。

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高的一個人。他早熟早慧,少年時代便博覽群書,才思出眾,筆下功夫不同凡響,因此,小小年紀便很有名聲。當時人說王粲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一次,年輕的王粲與一位朋友同行時,見到路旁一塊石碑,兩人停下來將碑文讀了一遍,又繼續(xù)趕路了。走了一段路,這位朋友想驗證一下王粲的記憶力,于是對王粲說:“先生剛剛看過的碑文,還記得嗎?”王粲胸有成竹,馬上背誦起來,竟然能背得滾瓜爛熟,一字不漏,使朋友十分佩服。

13歲時,王粲來到長安,當時的長安處于一片混亂之中,大軍閥董卓將漢獻帝與文武百官一起劫持到長安,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性情暴烈的董卓動輒殺人,搞得大臣們惶惶不安,人人自危。長安的流亡朝廷中,有一個著名學者叫蔡邕,人稱蔡中郎。蔡邕博學多才,文章獨步天下,而且生性隨和,儒雅大方,慷慨好施,禮賢下士,是一個人心歸向的大名士。盡管時局動蕩不安,但蔡邕的府邸依然門庭若市,從早到晚上門求見和拜訪的人絡繹不絕,以致門前的道路,常常被來訪客人的車馬所堵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