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覺者及其國家(2)

寫給大家的簡明世界史 作者:(英)恩斯特·貢布里希


為了正確感悟這種偉大的一致性,印度的祭司們想出了一個奇怪的方法。他們在印度的濃密的原始森林里的某處坐下,一門心思地思考這個問題:接連幾小時,幾天,幾個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之久。他們總是直挺挺地靜悄悄地坐在地上,盤著腿,垂著眼。他們盡量少呼吸,盡量少吃。是的,他們之中的某些人還以特殊的方式折磨自己,以做懺悔并做好在內(nèi)心感受神的氣息的充分準備。

公元前3000年,這樣神圣的人、懺悔者和遁世修行者在印度有許多許多,今天也還有,但是他們中的一個卻與眾不同。這個人就是王子喬答摩,他生活在公元前500年左右。這個后來被人稱為覺者、佛陀的喬答摩是在東方的最富麗堂皇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據(jù)說他曾建造了三座宮殿,一座供夏季居住,一座供冬季居住,一座供雨季居住,宮殿里總是響著最悅耳的音樂,他從不離開宮殿。他的父母一直不愿意讓他從小陽臺上下來,因為他們想讓他遠離一切令人傷心的事物。所以他們不允許任何受苦難的人在他身邊出現(xiàn)。可是有一次喬答摩乘車駛離他的宮殿,他看見一個彎腰弓背的老人。他問陪伴他的馭車人,這是什么人,馭車人只得給他解釋一番。他若有所思地返回他的宮殿。另外一次,他看見一個病人,關于疾病的事人們也從未給他講述過。他回到他的妻子和他的小兒子的身邊時,他的心情更加沉重了。第三次他看見一個死人。這時他不再愿意回宮了,而當他后來看見一個出家修道的人時,他便決定自己走進荒野,去思索這人間的苦難,在老年、疾病和死亡中向他顯示出來的苦難。

“我還正在青春時期,”有一次他這樣宣教說,“光彩照人,一頭黑發(fā),享受著青春的快樂,風華正茂,我便違背我的哭泣和悲嘆的父母的愿望,剪掉了頭發(fā)剃掉了胡子,身穿灰暗的衣衫,離家出走,走進茫茫荒野之中。”

他過了六年修道和懺悔的生活。他比所有的其他人都想得深遠,他比先前的任何人更嚴酷地折磨自己。他這樣坐著時,便幾乎根本不再呼吸,他忍受著最可怕的疼痛。他吃得如此之少,以致他竟虛弱得倒下。但是在所有的這些年月里他的內(nèi)心得不到安寧,因為他不但在思索世界是什么,是否一切在根本上全都是一回事,他還思索這世上的全部不幸,思索人類的全部痛苦和災難,思索老年、疾病和死亡。在這方面的懺悔還是幫不了他什么忙。

于是他又開始漸漸跟所有的人一樣進食、積聚力量和呼吸,所以迄今除了一直頌揚他的,其他修道者便很鄙視他,但是他毫不動搖。有一天,他在一棵無花果樹下那景色宜人的林中空地上打坐,他來了靈感。他突然懂得了,他在這些個年月里尋找的是什么。這就像一種內(nèi)心的光亮,他突然見到這光了。所以他現(xiàn)在便是覺者,是釋迦牟尼。于是他就去向所有的人宣告他的內(nèi)心的重大發(fā)現(xiàn)。

于是你一定會很想知道,喬答摩在那棵無花果樹下,這就是說在那棵靈覺樹下所悟到的擺脫一切疑惑的真諦究竟是什么。如果你要我稍許給你解釋一下這個真諦,那么你就得對此進行一番思考,畢竟喬答摩整整六年只思考了這一個問題。偉大的知覺,苦難的重大擺脫全凝聚在這個思想中:如果我們想使自己免遭苦難,我們就必須從我們自身做起;一切苦難來自于希望。大致的意思是:如果你因為得不到你希望得到的一本好書或一件玩具而傷心,那么你可以做兩件事,你可以想方設法得到它,或者你可以不再希望得到它。如果你做成了兩件事中的一件事,你就再也不會悲傷了。釋迦牟尼這樣教導:如果我們不再希望得到一切美好和舒適的東西,如果我們不在某種程度可以說是總是渴望幸福,渴望舒適,渴望贊賞,渴望柔情,那么,我們往往也不會在我們?nèi)狈@一切時感到悲傷了。誰不再有任何愿望,誰也就永遠不會悲傷。只需消除渴望,人們也就可以消除苦難。

“但是人們對自己的愿望是無能為力的呀?!蹦銜@樣說。釋迦牟尼不這樣認為。他教導說,人們經(jīng)過經(jīng)年的自我修煉能夠做到不希望得到的比想希望得到的更多,像馭象人駕馭象那樣駕馭自己的愿望。這是人們在塵世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不再有任何愿望。這就是他所說的“內(nèi)心清靜”,一個在塵世無所渴求的人至高無上的、寧靜的歡樂。此人對一切人都同樣仁慈,對誰也無所要求。誰這樣駕馭了一切愿望——釋迦牟尼這樣繼續(xù)教導說——誰也就在死后不會再來到這世上,因為靈魂之所以會轉(zhuǎn)世——印度人這樣認為 ——其實是因為他們留戀生命。誰不再留戀生命,誰就在死后不再進入這“生死循環(huán)”。他會進入虛無,進入無愿望無苦難的虛無境界,在印地語中這就叫涅。

這便是釋迦牟尼在無花果樹下所參悟的道——沒有實現(xiàn)愿望而擺脫愿望,沒有止住渴望而消除渴望的道。通往這個境界的道路是不平坦的,這一點你能想象得出來。釋迦牟尼稱這條道路為“中間道路”,因為它在無益的自我折磨和無思慮的舒適生活之間通向真正的解脫。這里的關鍵是:正當?shù)男叛?,正當?shù)臎Q定,正當?shù)难哉Z,正當?shù)男袨?,正當?shù)纳?,正當?shù)淖非螅數(shù)囊庾R,正當?shù)某了肌?/p>

這是喬答摩宣講的教義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這種講道給人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致使許多人追隨他并像敬奉一位神那樣敬奉他。今天世界上的佛教徒幾乎與基督徒一樣多,在后印度,在錫蘭(現(xiàn)在叫斯里蘭卡),在中國特別是西藏地區(qū)和日本的佛教徒尤其多,但是只有少數(shù)信徒能夠按照釋迦牟尼的教義生活并達到內(nèi)心清靜的境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