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興起,正值日本在國際遭到孤立之后,宣布調整對華政策,"不干涉中國內政"之際。一開始日方采取了觀望的態(tài)度,但是隨著革命軍遷都武漢,并于1927年3月收回漢口英租借,國民革命軍取得空前的威望。
新的形勢讓日本方面認為,革命軍以變革政治和社會為目的,"中國內亂的性質發(fā)生了質的變化"。
在日軍密切注義蔣介石領導的北伐的時候,作為中國新崛起的強人蔣介石,也沒有忽略日本。
作為政治家,蔣介石深知,對于中國影響最大的外部因素,是中國的兩個近鄰--日本與蘇聯。由于地緣關系,日本和蘇聯在中國滲透較深。北伐聯合了蘇聯,自然不用擔心蘇聯的干預,日本則成為一大障礙。
這個時候,年輕的蔣介石已經具有一個政治家狡猾的一面。在北伐戰(zhàn)爭中的實際行動,讓他給列強留下了一個難以捉摸的形象。他與共產黨合作,但是又堅決打擊共產黨,為了得到蘇聯對北伐的支持,又表示中國革命必須承認共產國際的領導;他在革命陣營中,打擊左派以獲得右派的支持,又打擊右派以表示自己的革命;為了攫取權力,他打擊胡漢民,但又與蘇聯顧問交往密切。
總之,蔣介石有一套政治家的實用主義哲學。加上,蔣介石曾經在日本留學,與日本方面有一定的聯系。所以,他在領導"反帝"北伐革命過程中努力獲得日本的支持也就毫不奇怪了。
1927年1月,蔣介石接見日本駐九江領事,表示他本人非但不打算廢除不平等條約,而且會盡可能地遵守現有的條約。他還表示承認中國向外國的借款,并承諾將如期償還,另外革命軍隊將保護外國人在中國的投資。
與此同時,日本也在努力接近蔣介石。蔣介石留學日本時的老師小室敬二郎被派到中國,訪問蔣介石。蔣介石向老師表示,革命軍沒有受到蘇聯的利用,蘇聯的制度不可能在中國出現。蔣介石還表示,他理解"滿洲"對于日本的重要性,"滿洲問題"應該"特殊考慮"??傊Y介石"愿意與日本握手"。
不僅如此,蔣介石還主動派戴季陶為代表,到日本探聽其政府對北伐的確切反應。
蔣介石此番舉動讓日本作出這樣一個判斷:蔣介石口頭上是一個過激派,但實際上是一個務實派。
從民族主義的角度講,蔣介石與日方的來往,有"賣國"的嫌疑,但是從現實角度而言,這個時候的蔣介石已經是一個學會游走于列強門前的政治家。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事與愿違,各種因素最后導致蔣介石未能破解日本加在中國之上的"魔咒"。蔣介石的聰明和政治智慧,最終并沒有換得日本對北伐戰(zhàn)爭的支持。從此,日本成為蔣介石的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