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一直奉行比較開放的人才政策,所以一些時代精英紛紛到秦國謀求發(fā)展,嬴政身邊的人才數以千計。面對這些人才,嬴政的態(tài)度是什么呢?《戰(zhàn)國策》中記載了一位叫頓弱的特別的人與嬴政的一次見面,從中能看出嬴政對待人才的態(tài)度。
這位非常特別的人究竟特別在什么地方呢?他見到君王不下拜(有些學者認為,頓弱即是尉繚)。頓弱揚言,我做人的原則是不向稱王者下拜,如果能滿足我這個條件我就見;否則,不客氣,老子不伺候。這話傳到了嬴政那里,嬴政并沒有火冒三丈,而是同意頓弱不拜而見(秦王欲見頓弱,頓弱曰:臣之義不參拜,王能使臣無拜,即可矣;不,即不見也。秦王許之——《戰(zhàn)國策·秦策四》)。
一見嬴政,頓弱開口就說,天下有三種人,不知大王知不知道。第一種人有其實而無其名,第二種人無其實而有其名,第三種人是既無其名又無其實。
嬴政聽了頓弱這番沒頭沒腦的話,不知道他要說什么,只好老老實實地回答,你說的我不明白。
頓弱說,有其實而無其名的是商人,他們不用拿著農具辛勤勞作,但是,他們卻有吃不完的糧食。無其實而有其名的是農民,他們冬夏勞作,辛辛苦苦,卻沒有糧食吃。既無其名又無其實的是君王,身為萬乘之國的君王卻沒有孝母之名,以千里之地落了一個不孝之實。嬴政一聽,氣得渾身哆嗦。頓弱說,山東1六國如此強大都沒有損傷大王的名聲,但是,大王軟禁自己的母親卻毀掉了自己的名聲。
頓弱諫嬴政一事當發(fā)生在嬴政處理嫪毐事件之后。此時頓弱進諫,還堅持不拜嬴政,而嬴政居然能夠接受頓弱的不拜,還最終聽取了頓弱的批評。
上部在《趙姬之亂》中講到茅焦諫止嬴政,嬴政從大局考慮,迎回母后?,F在我們知道當時勸嬴政收回成命、迎回母后的人還有頓弱。茅焦是在嬴政氣頭上冒死進諫(文死諫),頓弱則是事后為嬴政分析利害。嬴政能不拘于禮數接見頓弱,表現了此時的嬴政虛心納諫的勇氣與胸懷大局的氣度。
嬴政不但知人善任,而且對待大臣相當寬厚。
舉兩個例子。
先說前文講過的李信。李信攻楚,大敗而歸,但是,嬴政并沒有因此而處死李信。滅燕之時王賁和李信一起平定燕地、齊地(王翦子王賁與李信破定燕、齊地——《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最終,李信功封隴西侯(《新唐書·宗室世系表》)。
再說王翦。王翦功高蓋世,完全可以和韓信相比。但是,嬴政并沒有像漢高祖劉邦猜忌、殺戮韓信那般對待王翦。當然,這不只是嬴政一方面的原因,王翦雖為名將但也深諳君王之道。王翦以自己的智慧說明了自己毫無政治野心,這也是嬴政與王翦關系融洽的原因之一。但是,嬴政在對待功臣方面,確實比漢高祖劉邦做得更好。
總之,嬴政能夠僅用十年時間就拿下六國,這不僅得益于他身邊的文臣武將,還得益于他的識人之明和用人之智。在秦國內部,嬴政組織了一個文武齊全、搭配得當、配合融洽的超強隊伍,所以才能在滅六國之戰(zhàn)中,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然而,僅僅有這些因素,嬴政就能吞并天下、獨霸九州嗎?